臺灣大學_標題 主選單
校園焦點標題
:::

早期發現胃癌有可能嗎?
臺大生醫團隊解開幽門螺旋桿菌致癌之謎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世界胃癌年發病約為80萬人,是發病率很高的惡性腫瘤。而胃癌的發生率在亞洲地區的日本、臺灣尤其偏高,臺灣約為每十萬人口 8.52人到9.68人,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公布2003年臺灣地區主要癌症死亡原因,胃癌更高居全國十大癌症排名第五。臺大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學教授周綠蘋指出,由於早期胃癌是沒有症狀的,若非經過定期的上消化道鋇劑X光攝影檢查或者內視鏡檢查,再加上必要的病理組織切片檢查,無法感受是否已罹患胃癌。

 9月18日舉辦的學術成果發表會中,臺大生醫周綠蘋教授研究團隊最近發現幽門螺旋桿菌造成胃癌的毒性因子--GroES,作為胃癌篩檢的生物性診斷指標,能夠以臨床上容易獲得的血清檢體進行篩檢,一旦檢查發現呈陽性反應,即可建議受檢者接受胃內視鏡檢查,提高接受胃內視鏡檢查意願,並早期發現胃癌、早期治療,是一項造福病患,並且領先全球的突破性研究成果。

 周綠蘋教授與研究團隊成功找出胃癌毒性因子--GroES,能夠以臨床上容易獲得的血清檢體進行篩檢,當呈陽性反應時,即可建議受檢者接受胃內視鏡檢查,可提高接受胃內視鏡檢查意願並且有機會早期發現胃癌而能早期治療。

 周綠蘋教授及其研究團隊的發現,延伸了2005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研究成果。得獎人澳大利亞籍研究員巴里?J. 馬歇爾 (Barry J. Marshall) 博士,與羅賓.華倫 (Robin Warren)博士,因發現消化性潰瘍和胃炎共通的感染原--幽門螺旋桿菌,使醫界開始重視幽門螺旋桿菌在胃癌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1991年世界衛生組織因此把幽門螺旋桿菌歸類為第一類的致癌物。許多研究陸續指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會導致胃癌發生率增加了2.7-12倍。這與幽門螺旋桿菌會促進細胞不正常分裂,導致胃部長期發炎並產生很多新的蛋白,可造成上皮細胞結構性及生化性的破壞。

│1│2下一頁
周綠蘋教授
周綠蘋教授在學術成果發表會中,分享臺大生醫團隊極具前瞻性與高度應用價值的研發成果。
ENGLISH 行政組織 認識台大 服務資源 研究發展 常見詢答 學術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