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_標題 主選單
校園焦點標題
:::

賀海洋所謝志豪助理教授研究成果榮登Nature!

 本校海洋研究所謝志豪助理教授參與的國際研究團隊日前在四月號的《自然》(Nature)發表其研究成果,這篇報告旨在探討漁業對魚群豐度擾動的機制,研究提出的證據顯示漁業會增加魚群豐度的波動,提高族群崩解的風險。《自然-新聞與觀點》(Nature- News and Views)、科學日報(Science Daily)、路透社(Reuters)與其他國外媒體皆對這篇報告展開報導。

漁業對魚群豐度擾動的機制探討
探討漁業對魚群豐度擾動的機制-年齡組成的年輕化是造成魚群大幅波動的重要因數

 這個集結亞洲與英美兩國科學家的國際研究團隊,在經濟魚種族群中發現了漁撈效應的證據。研究報告指出,漁撈具有體型的選擇性--移除魚群中的大型個體,留下小型的年輕個體。長期下來可能造成魚群「年齡金字塔」的低齡化,使得頂端高齡的魚群比例減少,而讓基部成長快速的年輕個體增加。

 研究團隊發現這些成長快速且變動性高的年輕個體,在族群豐度的動態並不穩定,亦即魚群數量隨時間的變化會大幅增加,提高族群崩解的風險。這項發現對漁業管理與生態系的永續經營皆有深遠的影響,因此《自然》旗下的自然新聞與觀點都特別強調這篇研究的重要性,而科學日報與路透社等幾家媒體也做了詳細的報導。

 傳統上,漁業選擇性地捕撈年齡與體型較大的個體,而漁業規範亦多半是對最小網目作限制,以保護小魚。如此僅以目標魚種生物量為依據的漁業政策,忽略了魚群的體型與年齡結構對魚群動態穩定的重要性,沒有考量到大魚的減少亦可能提高整個魚群崩解的風險。這個風險還可能擴及到整個生態系,就像股市崩盤或是骨牌效應一樣,最後威脅到漁業本身以及相關產業。

 這項研究的資料取自於一項加州洋流魚類與海洋的監測計畫,此研究計畫已執行50餘年,長期生態監測計畫對漁業管理與生態系永續經營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參考文獻與網站:

  1. “Why fishing magnifies fluctuations in fish abundance” Nature April 18 2008
  2. “Destabilized fish stocks” News and Views in Nature April 18 2008
  3. ScienceDaily
  4. Reuters

 謝志豪助理教授網站:http://homepage.ntu.edu.tw/~complex/ecoinformatics_c.html

ENGLISH 行政組織 認識台大 服務資源 研究發展 常見詢答 學術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