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_標題 主選單
校園焦點標題
:::

王金龍、張美惠、陳良基教等授榮獲國家講座
文哲、方俊民、陳恭平、彭信坤、陳銘憲等教授榮獲學術獎

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公布第13屆國家講座暨第53屆學術獎名單,本校有多位教授獲得殊榮,突顯卓越之學術成就,以下為獲獎教授介紹。

第13屆國家講座各類科主持人共有 8 名,本校獲選教授名單如下:

數學及自然科學類科  王金龍教授(數學系)
生物及醫農科學類科  張美惠教授(醫學系)
工程及應用科學類科  陳良基教授(電機系)

王金龍教授 王金龍教授於1998年在數學大師丘成桐院士指導下取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由於王教授在Hodge理論與Calabi-Yau模空間的出色成果,在畢業前即獲提名為哈佛年輕研究員 (Junior Fellow)。然而由於家庭因素,王教授放棄難得機會旋即回國服務。他曾任教於臺大數學系、清大數學系、中央數學系,並於2008年再度返回臺大數學系任教。

 王教授的研究領域主要是代數幾何學的雙有理幾何學及Calabi-Yau流形的模空間等理論及其相關的拓樸、算術幾何與量子幾何等問題。近年來他在幾何分析與偏微分方程理論,尤其是Green function的臨界點分布問題,也多有著墨。

 王教授研究卓越、獲獎無數,2000及 2004年分獲國科會傑出獎,世界華裔數學家大會 (ICCM-2001)晨興數學獎銀獎、2002年吳大猷紀念獎、2003年中山學術著作獎,2004-2008年國家理論科學中心陳省身研究員獎 (Chern Fellow)、2007年教育部學術獎等。

張美惠教授 張美惠教授1974年畢業於本校醫學院醫學系,1990年任職本校醫學院小兒科教授(1990-迄今),張教授1986年獲選十大傑出女青年,其後獲獎無數,張教授致力於肝癌肝炎之研究,所帶領研究團隊甫於2008年獲臺大醫院傑出研究團隊獎,團隊於最近五年內完成論文(Refereed paper)67篇,其中I.F.10以上五篇,I.F.5-10九篇。張教授另受邀完成國際邀稿之綜說論文12篇,其中含世界最廣泛被閱讀的兩本兒童消化學及兒童肝臟學教科書各撰寫一章,以及瑞士即將出版的”Recent Results in Cancer Research”專書中防癌疫苗之一章。

 張教授積極參與國際相關學術領域,擔任SCI雜誌Liver International (IF=2.344)之主編及J Hepatology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之編輯委員,並擔任亞太兒科胃腸肝膽營養學會理事、亞洲兒科研究學會理事、美國肝病學會節目評估委員會委員,最近榮任世界兒科胃腸肝膽營養學會聯盟主席,並已獲得每四年一次,四大洲兒科胃腸肝膽營養學會輪流舉辦之2012年世界小兒胃腸肝膽營養學會大會在臺灣之主辦權。

 張教授的重要學術研究成果有:1.提出疫苗有效防癌之人類首次證據;2.新的肝癌專屬致癌基因Y染色體上RNA 結合主旨基因(簡稱RBMY)之發現;3.提出國際上最長程的證據,證實B型肝炎疫苗預防B型肝炎相關合併疾病之效益;4.為國際文獻缺乏的兒童期感染B型肝炎病毒自然史之研究提供資料與證據;5.膽汁滯留症之基因診斷及篩檢以達成早期診治提昇成效。

陳良基教授 陳良基教授1984年獲於成大電機研究所博士,為國內CAD領域第一位本土博士,1988年陳教授任教臺大電機系,選定以特定用途的數位訊號處理器硬體及系統設計為研究方向,專注於數位視訊IC相關技術的研發。陳教授於1989年接受國科會委託進行多計畫晶片設計服務研究,隨後推動晶片系統設計中心(Chip Implementation Center,CIC)的創立,建立起臺灣學術界IC設計的優質環境。

 陳教授1992年完成了國內由大學生所設計的第一顆超大型積體電路晶片,此晶片在第一回製作中(First Cut)即可正常工作。他於2000年籌備創設臺大電子工程學研究所,培養國內外電子半導體領域人才,不餘遺力。2004到2006年期間,他擔任新竹工業技術研究院(工研院)電子工業研究所(ERSO)所長。2007年起,陳良基教授擔任晶片系統國家型計畫的共同主持人。目前他是臺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的特聘教授。陳教授的卓越成果深獲國際肯定,他於2001年榮膺國際電子電機工程師協會IEEE Fellow,也獲選為IEEE Circuits and Systems領域2001-2002年度的Distinguished Lecturer。陳教授從1995年起受邀擔任IEEE著名期刊之編輯,如:Video TechnologyVLSI System以及Circuits and Systems Part II

 除了學術論文發表的優異表現,陳教授亦致力於將學術研究成果技術移轉給國內廠商,移轉之技術包括JPEG、MPEG-4、H.264/AVC等影像及視訊編解碼技術與架構,累計已有十餘家廠商受惠,技術移轉金額超過六千萬元,為學界中的佼佼者。陳教授卓越的科研成就,讓他獲獎無數,此次獲教育部第十三屆「國家講座」之榮耀,可謂實至名歸。

第53屆學術獎各類科得獎人共有13名,本校得獎教授名單如下:

人文及藝術類科    文 哲教授(哲學系)
數學及自然科學類科  方俊民教授(化學系)
社會科學類科     陳恭平教授、彭信坤教授(均為中央研究院與本校經濟系合聘教授)
工程及應用科學類科  陳銘憲教授(中央研究院與本校電機系合聘教授)

文哲教授 甫於今年2月新聘的文學院哲學系德籍教授文哲,曾在德國波昂維爾茨堡大學(universities of Würzburg, Bonn,) 與University of Wuppertal大學,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阿爾巴尼分校與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專研數學、物理、哲學及藝術。

文教授於1990年獲數學博士,博士論文為研究代數幾何。從1990-1991年文教授在印度的孟買的Tata Institute of Fundamental Research和印度馬德拉斯任訪問學者,從1991-1998長達八年的時間裡,文教授既是德國University of Wuppertal的助理教授,也開始從事哲學的研究,同時從1995年開始,文教授也在法國巴黎的L'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任訪問教授。1999年文教授以研究康德博士論文獲University of Wuppertal哲學博士,接下來二年,文教授獲德國洪堡學者奬(alexander von Humboldt),1999-2000年他先在哈佛大學及波士頓大學,2000-2001到杜克大學和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

從2001年秋天開始,文教授到臺灣任教於暨南大學,2002年春天,文教授同時也在德國慕尼黑大學教授暑期課程,2004年他獲國科會傑出研究奬,2005年文教授升為正教授,2005-2006年文教授在史丹佛大學作研究,2009年春天到本校哲學系任教。文教授研究領域為:康德、語言哲學、認識論、美學、中國哲學、數學哲學等,文教授能以德文、英文、中文、法文四種語言教授數學及哲學,他平日以鋼琴自娛,喜歡閱讀文學作品,且熟悉拉丁及古希臘文。

方俊民教授 方俊民教授1980年獲美國耶魯大學化學系博士,專研有機合成、不對稱催化、天然物化學、醫藥化學、奈米科技和生物分子辨識等重要領域的工作。發表逾二百篇論文、專利,並編著「有機合成」等三本書。

方教授曾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五次(1987–96年),中山學術著作獎(1992年),國科會特約研究員二次(1997–2003年),中國化學會學術獎(1997年),臺灣大學傑出教學獎(1999年),傑出人才講座(1999–2004年),永信李天德卓越醫藥科技獎(2009年),教育部學術獎(2009年)。現為本校終身特聘教授(2006年起)。 

 方教授實驗室著重在生物有機合成化學,從開發新合成方法和天然物成分分析奠定基礎,然後應用到天然物之全合成和開發藥物之研究。二十多年來方教授研究工作的過程和研究成果有:1.新合成方法和不對稱催化反應;2.天然物及生物活性的研究;3.生物分子辨識及奈米生物科技;4.藥物之開發;5.建教合作,開發抗生素、雷射染料、生物素、感光鼓染料和偵測孔雀綠的抗體。

陳恭平教授 陳恭平教授1993年獲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經濟學博士,即返國任職於中研院社科所。從八十年代末開始,臺灣社會經歷了相當大的變化,陳教授的很多研究議題,都和這些發展有關。例如研究公投制度和政黨初選;研究健保的醫師付費制度;以及觀察到臺灣菲傭泰勞工作移民型態,和臺灣本身的移民型態(像小留學生、醫生赴美開餐廳等)的巨大差異,而提出一個具普遍性的移民理論模型。另外,財政部在2007年對遺產稅稅制所作的修改,也是以財政部委託他的研究報告所提出的模型及計算為基礎。原先來自民意代表的廢止遺產稅的壓力非常大,認為廢止之後將可幫助海外資金大量回流。但由於該評估顯示即使遺產稅僅減半,也將流失大量稅源,最後財政部只對遺產稅作小幅變更。

 陳教授為中研院人社中心出版的「人文與社會科學集刊」的主編、臺大經濟系出版的「經濟論文叢刊」的副主編,及中研院經濟所出版的「經濟論文」及其他多本刊物的編輯。從2006年開始,陳教授現為中研院人社中心制度與行為研究專題中心的執行長。陳教授曾獲國科會1997年度研究傑出獎,中央研究院1996年度年輕著作獎及國科會2002年吳大猷紀念獎,國科會2008-2011傑出學者研究計畫等。

彭信坤教授 彭信坤教授1989年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1989至1996年任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1996年起任研究員,1997至2001年擔任第二組組主任,2002至2004年擔任副所長;1995至1997年任臺灣大學經濟系兼任副教授;1997至1998年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經濟系訪問學者;2000至2003年任國科會人文處區域研究及地理學門召集人;2003年起任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合聘教授;同年起任臺灣大學經濟研究所合聘教授;2004年任日本京都大學經濟研究所客座教授;2005年起任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經濟論文執行編輯;2006年起任中央研究院學術諮詢總會副執行秘書;2007年起任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彭教授專長領域為區域經濟、產業經濟和國際貿易,他現為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2005-) 和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2006-),以及Academia Economic Papers (2005-) 等學術期刊編輯。彭教授1993年獲行政院國科會優等研究獎,2003年獲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第16屆「計畫獎狀」學術類得獎人,2005年獲產經建研社第1屆「臺灣產經論文獎」優秀獎得獎人,2007行政院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陳銘憲教授 陳銘憲教授1988年獲美國密西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隨即加入位於美國紐約州之IBM Thomas J. Watson Resarch Center從事研究工作,其主要研究領域為資料庫及分散式與平行式之詢問處理 (distributed and parallel query processing),並有具體而重要之貢獻。陳教授在 query processing 之具體成果已被實用於 IBM DB2 Parallel Edition,並獲得IBM Research 中最重要的IBM Outstanding Innovation Award 和許多Research/Patent Awards 等重要獎項。

 陳教授1996年回國至臺灣大學電機系任教後,持續對資料庫與資料探勘 (data mining) 領域之研究投入許多心力。陳教授在資料探勘領域所發表之論文多被廣泛引用,為領先該研究領域之國際知名學者,其所提出之許多技術亦都已成為學術界之重要研究課題,並為業界產品使用。

 陳博士除了將成果發表在最頂尖之期刊(超過80篇之 IEEE TransactionsACM 期刊論文)和國際會議(超過170篇之國際會議之論文),並編輯了兩本書 (published by Springer-Verlag) 且將研究應用於實際的產品且申請獲得了22項國際專利。 依Google Scholar統計,陳博士整體成果已被引用超過8,000次,據了解此應為國內電機資訊領域之學者中最高者。陳博士亦擔任 IEEE Tra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VLDB Journal,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System (KAIS) Journal、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JISE) 中國電機工程學刊之編輯委員,為負責資料庫和資訊勘測方面論文之處理與審查。

 陳博士之研究成果已使其榮膺為ACM Fellow及IEEE Fellow。陳博士並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東元獎、潘文淵研究傑出獎、以及資訊榮譽獎章,且於1998 及 2005兩次獲邀為 IEEE Computer Society 之 Distinguished Visitor。 值得一提的是ACM於1993年起方設立Fellow program,每年評選Fellow 1次,在超過八萬之會員中,每年獲獎人數僅約三十人,約萬分之四,評選過程極為嚴謹,在世界各國著名大學間競爭極為激烈。歷年至目前為止,全球僅共24位華裔學者榮膺ACM Fellow,其中在臺灣完成大學教育者有9位。陳銘憲博士為極少數 (至今僅2位) 於國內任職時獲提名而獲此殊榮者,尤為難得。

ENGLISH 常見詢答 學術單位 行政組織 認識台大 服務資源 研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