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_標題 主選單
校園焦點標題
:::

賀本校31位教授榮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獲獎人數佔全部獲獎者34%,再度高居全國學術機構之冠!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於99年3月頒發「國科會98年度傑出研究獎」,總計90人獲獎,本校有31位教授榮獲傑出研究獎殊榮,再居全國學術機構之冠。本校得獎人(依筆劃序):于明暉(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研究所教授)、王名儒(物理學系教授)、郭光宇(物理學系教授)、王振男(數學系教授)、王泰升(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教授)、何小剛(物理學系教授)、何國川(化工系教授)、吳忠幟(電機系教授)、吳俊傑(大氣科學系教授)、李百祺(生醫電子與資訊學研究所教授)、沈川洲(地質科學所副教授)、林俊彬(牙醫學系教授)、林肇堂(醫學系內科教授)、范光照(機械系教授)、孫啟光(光電所特聘教授)、張上鎮(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張森林(財務金融系教授)、張鑾英(醫學系小兒科副教授)、莊立民(醫學系內科教授)、陳文章(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研究所教授)、陳建中(心理學系教授)、陳為堅(流行病學研究所教授)、陳弱水(歷史學系教授)、陳聖賢(財務金融系教授)、陳榮凱(數學系教授)、黃秉鈞(機械系教授)、黃貞穎(經濟學系教授)、廖婉君(電機系教授)、蔡定平(物理學系教授)、鄭安理(醫學系內科教授)、謝松蒼(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科暨研究所教授),共計31位教授。

得獎人簡介如下(依筆劃序):

于明暉教授 于明暉教授
現任本校流行病學研究所教授。1991年獲臺灣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博士。于教授研究興趣在於發展和應用各種生物標記,對族群無徵狀B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罹患肝細胞癌之相關因子和自然史進行探討,研究的重要價值在於鑑定族群中的高危險群、瞭解自然史和致癌機轉,應用於預防醫學之發展。
王名儒教授 王名儒教授
現任本校物理系教授,1993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博士。王教授從事基本粒子實驗的研究,近年最重要的學術成果為參加日本高能研究機構(KEK)的B介子工廠國際合作研究團隊,利用大量產生的B介子與反B介子研究物質與反物質的衰變不對稱性,發現了B介子衰變至含重子-反重子對的三體稀有衰變。
郭光宇教授 郭光宇教授
現任本校物理系終身特聘教授,1987年獲英國劍橋大學物理博士。2009年8月起借調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兼應用物理所所長。郭教授已獲三次國科會研究傑出獎,專長於理論固態物理、第一原理計算材料科學、及電漿子超穎材料等領域。郭教授在固態物理和尖端材料等領域的學術論著豐碩,其學術成就亦獲國際學術界肯定, 2005年以其在計算固態物理領域所作出之學術貢獻,獲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2008年,郭教授又獲選為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聯合會計算物理委員會委員。他兩次帶領國內學者,執行國家型奈米計畫,推動奈米科學研究、培養尖端奈米科技人才。
王振男教授 王振男教授
現任本校數學系教授,1997年獲美國華盛頓大學數學博士。王教授研究偏微分方程反問題理論,反問題主要探討如何由可觀察到的訊息決定未知物的資訊,藉由數學的模型,很多這方面的問題,可以轉換成偏微分方程的研究。
王泰升教授 王泰升教授
現任本校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終身職特聘教授,1992年獲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法學博士。王教授原為執業律師,後轉以學者身份研究臺灣法律史。王教授專研以臺灣法律史的觀點發表論文與專著,其在西雅圖華大所撰寫的博士論文經修改後於2000年由華大出版社出版,成為英文世界中第一本有關日本在臺殖民法制的專書。
何小剛教授 何小剛教授
現任本校物理系教授,1987年獲美國夏威夷大學理論物理博士。何教授研究理論物理,主要研究方向為粒子物理理論,宇宙學和量子力學拓撲相位。從1984開始發表研究論文以來,共發表了200多篇SCI論文。其中有16篇發表在國際頂尖物理雜誌Physical Review Letters 和4篇Physical Review D 之Rapid Communication。
何國川教授 何國川教授
任本校化學工程學系教授,1986獲美國University of Rochester化工博士。何教授研究領域分三方面:(a) 電化學工程與奈米感測技術 (b) 電致色變材料與元件(c) 太陽能轉換與光電池,研究團隊並發表超過140篇SCI/EI學術論文及擁有15篇之中華民國、美國和歐洲專利,目前與國內外學術及產業界有緊密的合作。
吳忠幟教授 吳忠幟教授
現任本校電機系教授,1997年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吳教授年輕有為,致力於有機/氧化物半導體、元件,以及相關顯示、軟性電子、照明及能源技術之研究與教學,發表過將近十篇之SCI Highly Cited Papers。2008年獲國科會技術移轉獎勵,並曾技術移轉或先期技術移轉數件OLED及oxide TFT技術予產業。
吳俊傑教授 吳俊傑教授
現任本校大氣科學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1993年5月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地球、大氣及行星科學系博士。吳教授擔任國科會「颱風重點研究」主持人,領導國內相關颱風整合研究工作。在颱風動力理論、策略性(標靶)觀測及其理論、颱風與地形交互作用及颱風與海洋交互作用等多項重大科學議題皆有具體研究成果,並在國際相關領域發揮重要影響。
李百祺教授 李百祺教授
現任本校生醫電子與資訊學研究所特聘教授,1994年獲美國密西根大學電機工程博士。李教授獲獎無數,於2008年獲 IEEE Fellow,李百祺教授近年研究包括先進超音波成像技術、適用於基因及藥物研究之超音波高頻影像技術、奈米生醫光聲技術及超音波釋控科技於腫瘤治療之研究。
沈川洲教授 沈川洲教授
現任地質科學系副教授,1996年獲國立清華大學化學系博士。最重要研究成果為突破鈾釷定年方法的極限,及其在地震、季風及古海嘯等應用。已發表之應用研究:利用發展成功的定年技術及分析珊瑚表面形貌工作,完整重建過去七個世紀蘇門答臘明達威群島的超級地震週期;利用洞穴石筍及高精度的鈾釷定年,完整重建過去一萬一千至七萬五千年高解析度之亞洲季風紀錄;發現雨林面積變化,主要受到間熱帶輻合帶,在赤道及熱帶隨軌道力週期擺盪而影響。
林俊彬教授 林俊彬教授
現任本校牙醫專業學院院長兼系主任、教授,1994年獲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牙醫學院口腔生物學博士,林教授針對國人檳榔文化和特殊嚼食習慣相關的垂直牙根斷裂、牙齒酸蝕以及牙本質過敏症等常見疾病進行相關研究,多項研發材料已獲得中華民國、美國及日本之專利。其所帶領之口腔生醫材料及奈米科技實驗室,帶領牙醫學、生物細胞學、工程學、材料學、物理化學、奈米科技等不同領域合作。
林肇堂教授 林肇堂教授
現任本校醫學院內科特聘教授,2008年起借調義大醫學院院長,林教授已獲三次國科會研究傑出獎,其所帶領胃癌與幽門桿菌研究團隊,發現臺灣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是54.4%,林教授並持續十年分析追蹤八萬多名胃潰瘍患者,發現其罹患胃癌的機會較高,接受幽門螺旋桿菌根除療法後,罹患胃癌的危險性則會明顯減少,而且根除幽門螺旋桿菌的時間越早,效果越好。
范光照教授 范光照教授
現任本校機械系特聘教授,1984年獲英國曼徹斯特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博士。范教授獲獎無數,從事學術(產學)研究過程及重要學術研究成果包括數控工具機床精度改進、微納米精密量技術研究、自動化光學檢測設備(AOI)研製等。
孫啟光教授 孫啟光教授
現任本校光電所特聘教授,1994年獲哈佛大學應用物理博士。孫教授獲獎無數,2009獲IEEE Fellow,研究成就包括:領導兆赫波光纖技術發展、領先兆赫波輻射器(photonic transmitter)發展、示範全世界第一個兆赫波微晶片、發明倍頻顯微術技術、創立奈米超音波研究領域、首度證明奈米帶電粒子會經由量化之聲子振動模態與電磁波從事“介電共振偶合”。
張上鎮教授 張上鎮教授
現任本校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特聘教授,1982年獲美國維吉尼亞州立理工大學博士。張教授重要學術研究成果包括:臺灣本土相思樹保健功效抽出成分之開發利用及其作用機制之研究、土肉桂具生物活性成分之開發利用、環境友善竹青保綠藥劑與方法的開發、臺灣肖楠活性成分開發應用及其作用機制之研究、臺灣杉具生物活性成分之開發與生合成路徑之探討等。
張森林教授 張森林教授
現任本校財務金融學系特聘教授,1998年獲英國蘭開斯特大學博士,張教授歷年研究領域為衍生性金融商品評價、避險方法之探討與衍生性金融商品價格的實證研究,尤其著重於美式選擇權和新奇選擇權的評價、財務數值方法的應用、及衍生性金融商品價格的實證研究等。
張鑾英教授 張鑾英教授
現任醫學院附設醫院小兒部副教授,2002年獲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張教授曾獲第十九屆十大傑出女青年獎,主要研究病毒的流行病學和病毒特性的相關研究。研究內容包括探討腸病毒71型引發肺水腫及中樞神經受侵犯的致病機轉及危險因子、腸病毒71型在臺灣感染之範圍和感染之危險因子,並針對臨床表現、發炎細胞激素及基因型、血清流行病學、家族內傳播情況等相關研究。
莊立民教授 莊立民教授
現任本校醫學院內科教授,1987年獲本校臨床醫學研究所醫學博士。莊教授曾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等多項獎勵,其研究團隊曾獲教育部卓越計劃,國科會基因體醫學國家型科技計畫研究等補助,目前莊教授的主要研究人類SORBS1基因、人類APM1基因、PGR2基因,以及CCRN4L (Nocturnin)基因。
陳文章教授 陳文章教授
現任本校高分子所教授兼所長,1993年獲美國University of Rochester 化工博士。陳教授近十年從事高分子相關研究,分為三方面: (1)高分子半導體材料之開發及應用;(2)嵌狀共聚高分子之合成、形態及應用及(3)高分子無機混成光電材料,研究重點包括分子設計、材料合成製備、微結構形態控制、光電特性及製程模擬。
陳建中教授 陳建中教授
現任本校心理系教授,1996年獲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心理學博士,同年進入Smith Kettlewell Eye Research Institute,進行視覺神經系統的數理模型研究。1999年在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學習神經造影技術。陳教授於2003年返回臺大服務,在臺大推廣神經造影研究,目前研究成果涵蓋早期視覺、臉孔辨識、以及物件視覺各層面。
陳為堅教授 陳為堅教授
現任本校公共衛生學系系主任、流行病學研究所教授兼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陳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精神分裂症的遺傳流行病學研究,主要在於有系統地評估幾種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內表型指標,從社區研究、臨床研究、家庭研究、雙胞胎研究,到基因連鎖分析、細部定位、與候選基因之分子遺傳研究等。
陳弱水教授 陳弱水教授
現任本校歷史系教授,1987年獲美國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陳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中古史與中國思想史。陳教授研究唐代中晚期思想變化,以個人思想研究、集體心態分析、觀念史、思想的社會史、知識社群研究等不同方法,企圖掌握此一重大變化的性質、主要成因和動態歷程。
陳聖賢教授 陳聖賢教授
現任本校財務金融學系特聘教授,1995年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財務金融博士。陳教授獲獎無數,學術創見著重在「公司理財」領域與「投資學」領域,前者主要探討企業的投資、融資、與現金發放決策,後者研究包括企業新產品、資本支出、策略聯盟等投資策略的財富影響效果。
陳榮凱教授 陳榮凱教授
現任本校數學系教授,1997年獲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數學博士。陳教授起先著力於abelian varieties及相關的多樣體的研究,其中關於abelian variety的雙有理刻劃的結果,1999年得到國科會傑出獎的肯定。自2000年開始,陳教授研究方向漸漸擴展成透過abelian variety上的Fourier-Mukai變換來討論irregular variety of general type的幾何問題。
黃秉鈞教授 黃秉鈞教授
現任臺大機械系教授,1976年獲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Cleveland, Ohio博士候選人。黃教授從事能源系統科技研究,涵蓋範圍廣泛,包括再生能源(太陽熱能、太陽能發電(PV,TEG)、風能、地熱、生質能、海洋能)、制冷科技(超低溫、噴射式、吸收式、吸附式、熱電半導體製冷) 、LED照明、系統與控制、科技管理等。
黃貞穎教授 黃貞穎教授
現任本校經濟系教授,1999年獲Harvard University博士。黃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探討如何運用經濟學理論來解釋人的行為,以及如果理論的預測與現實不符合時,是否能因考量人的心理因素而提出與現實較符合的新的解釋。
廖婉君教授 廖婉君教授
現任本校電機系教授,1997獲美國南加大電機系通訊所博士。廖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設計及分析網路通訊協定以支援多媒體應用,其多年來在寬頻及無線網路上對多媒體網路的開創性研究而獲得IEEE肯定,獲選為IEEE Fellow (2010)。她的領導團隊從事多項技術突破亦取得國際的領先地位。
蔡定平教授 蔡定平教授
現任本校物理系特聘教授,1990年獲美國辛辛那堤大學物理學博士。蔡教授獲獎無數,2007年獲美國物理學會會士,研究專長及領域為奈米光學(nano-photonics)及光電物理,1990年率先發表應用近場光學量測於積体光學波導之研究結果,1994年發表拉曼光譜的近場光學量測結果,同年首先以近場光學量測證實碎形散亂奈米金屬顆粒串之侷域表面電漿量子效應,開啟世界上散亂奈米介質之侷域表面電漿量子的近場光學實驗研究與應用之先河。
鄭安理教授 鄭安理教授
現任本校學院內科特聘教授及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1994年獲本校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鄭教授在「肝細胞癌的標靶治療」及「胃淋巴癌的抗生素療法」之轉譯研究,獲得世界級的成就。2002年率先指出標靶治療在肝癌治療的可行性,並大力推動跨國大型臨床試驗,証實了該項假說,且鄭教授為首位發現高惡性度胃MALToma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可以使用抗生素治癒的學者。
謝松蒼教授 謝松蒼教授
現任本校醫學院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及臺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1993年獲美國 Johns Hopkins 大學神經科學博士。謝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是國際上少數率先建立以皮膚切片研究皮膚神經支配的研究團隊,謝教授且為由全球研究神經退化與周邊神經病變的頂尖學者所組成之2009 年European Federation of Neurological Societies (EFNS)特別小組中,唯一來自亞洲國家的成員。
ENGLISH 常見詢答 學術單位 行政組織 認識台大 服務資源 研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