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內科特聘講座教授陳定信之學術研究心得 ”與病毒性肝炎奮戰:臺灣給我們的課題”「Fighting Against Viral Hepatitis: Lessons from Taiwan」登載於八月份肝臟學最具影響力之權威雜誌《HEPATOLOGY》-Master's Perspective專論(2011;54:381-392),內容詳載臺灣在病毒性肝炎及慢性肝病與肝癌方面研究及防治的傑出表現。
該文指出,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和其後遺症對於全世界人類,包含臺灣在內,都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健康議題。在過去40年,臺灣的科學家和健康照護提供者投注了相當大的心力,來控制這些感染及其後遺症,獲得傑出的成果。臺大團隊數十年來在此一領域努力不懈,主導了與此項議題相關的研究及防治,而陳教授是其中最重要的關鍵人物。
文中描述陳教授在他當臺大醫學生時如何對研究發生興趣及其後浸淫於B型、C型肝炎與慢肝病的研究過程,更詳述了和同事進行肝細胞癌的早期診斷及治療,以及如何協助政府建立並執行病毒性肝炎防治計畫,有效降低B型肝炎的帶原率並進而減少肝細胞癌的發生。其他有關如何率先使用注射干擾素搭配口服ribavirin的方式對慢性C型肝炎患者進行治療,以及對於D型肝炎病毒等相關研究,均以陳教授的觀點說明了臺灣在過去40年對抗病毒性肝炎的努力,而此一難得之經驗也相當值得提供給其他一樣被病毒性肝炎所困擾的國家參考。最後陳教授提到目前仍待解決的問題,並且預測本世紀中葉以後臺灣人肝病發生的情況,極具前瞻性。陳定信教授的生涯和成就,符合了臺大醫學系的教育目標 ”培育良醫 服務社會 領導醫界 貢獻人類”,值得肯定。陳教授因為在學術上的傑出成就,於1992年獲選中央研究院院士,2001年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5年美國國家科學院海外院士等多項殊榮,確為肝臟學界之大師級人物。
背景說明: 在1970年代,陳教授和臺大醫院的同事,利用靈敏的免疫學檢驗方法,發現在臺灣罹患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的病人,,有高達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罹患慢性B型肝炎,即使在健康人中,也有百分之十五到二十的人有著慢性B型肝炎感染。他們也證實了母子垂直感染在慢性B型肝炎感染中所佔的重要角色,另外由B型肝炎病毒亞型的特殊地理分佈也指出此一傳遞的重要性。由於母子感染的持續存在,使得慢性B型肝炎得以代代相傳、綿延不斷。1980年陳教授在其病人的肝癌組織檢體中,發現B型肝炎病毒的去氧核醣核酸(DNA)會嵌入宿主的基因體中,在分子層次上,證實了B型肝炎病毒和肝癌的相關性,這是世界上相當早的發現之一。同時他們也證實了在臺灣,經由母體傳遞的B型肝炎病毒,是導致肝癌發生的主因。這些研究成果,為瞭解病毒如何在臺灣造成慢性肝病及肝癌奠下良好的基礎,也為其後的防治指出了方向,以後又竭盡所長,協助政府推動肝炎防治計畫,厥功甚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