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_標題 主選單
校園焦點標題
:::

臺大氣候變遷國際科學研討會:多年代及更長期的變化

國立臺灣大學於9月17日起舉辦《臺大氣候變遷國際科學研討會: 多年代及更長期的變化》,有多位世界重量級的學者專家參加,共發表24篇特邀演講和18篇論文。

研討會的動機來自近百年來全球溫度的上升,以及世界各地近一、二十年來的熱浪、酷寒、旱澇、及颱風等劇烈天氣的變化,所引發全世界對暖化可能造成氣候變化和衝擊的憂慮。二氧化碳排放導致全球暖化的百餘年期間,還有許多不同時間長度的氣候變化。例如每隔數年的聖嬰振盪,數十年的海水溫度和洋流的變化等。現在科學家的一項主要努力,就是研究這些不同時間變化的相互作用。

目前很多的討論和媒體報導,都集中在暖化對未來氣候變化的預測。這些預測基本上是根據氣候預報模式,加上假設人類活動排放溫室氣體的一些可能情景,來估計未來幾百年的大氣的反應。因為模式內容非常複雜,牽涉很多假設,所以預測結果的不確定性相當高,因果關係尤其不容易了解。而且近百年來溫度、降雨、和其他許多氣候因子,除了有朝未來單一方向增加或減少的趨勢外,也有相當明顯的多年代類似週期性的震盪,很可能是自然變化所產生。這兩種變化在幾十年的年代尺度內不易分辨,可能相互加強或是相互抵銷。所以分析和了解單向趨勢和週期循環的不同現象和原因,對分辨氣候變遷來自人類活動和自然變化的各種不同因素非常重要。因此,涉及海洋的類似週期循環的年代際變化(數十年的變化循環),以及激烈天氣(如颱風和強降雨)的年代際變化,變成當今氣候科學非常重要的挑戰與研究重點。

和大多數討論模式預報溫室氣體會導致未來怎樣的氣候變化一類的會議有別,臺大數學中心與臺大大氣科學系這次共同舉辦的國際研討會,將從基本的科學分析著手。邀請世界權威專家從觀測研究,理論研究,和模式模擬三種方式,來探討近數十到數百年的氣候變化,增進對單向趨勢和類似週期性循環的不同現象的了解,以期有助於釐清氣候變化的人為及自然原因。

臺大這次的研討會邀請了許多世界頂尖大師和權威學者。其中華盛頓大學大氣科學系的華萊士教授(John M. Wallace)是最先發現聖嬰影響全球各緯度天氣的科學家,並和研究生共同發現了北極振盪。他也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和俄國科學院院士,並在《氣候門》暖化資料爭議時擔任美國國家研究院全球溫度觀測資料驗證小組主席。 法國高等師大和美國加州洛杉磯大學的計勒教授(Michael Ghil),過去三十年有系統的將各種非線性的數學理論與方法,應用在行星尺度的大氣及海洋環流上,在氣候動力理論領域中,開展多項先驅研究。他也是法國科學院院士和歐洲科學院院士。德國基爾大學拉提夫教授(Mojib Latif)是結合模式模擬及理論研究討論聖嬰、北半球年代際氣候機制和溫室氣體等氣候變遷問題的專家,也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最主要的氣候模式專家和撰稿人之一。阿拉斯加大學華許教授(John Walsh)是世界研究北極冰融首席權威;中國科學院院士穆穆教授是氣候資料非線性處理數學理論專家,威斯康辛大學氣候研究中心主任劉征宇教授和美國地球物理流體力學實驗室張蓉教授等多位是研究海洋長期變化的著名學者。四天的會程中並有一整天討論臺灣各界最關心的颱風、季風、及強降雨等趨勢變化的問題。臺灣方面參加的講者包括中央大學數據分析中心主任黃鍔院士,臺大大氣科學系張智北教授,和中研院環變中心許晃雄教授等。

此次會議由臺大數學科學中心中研院院士林長壽教授召集,臺大大氣科學系隋中興教授、郭鴻基教授籌劃,會議主席是臺大大氣科學系國科會講座張智北教授。會場在臺大校總區數學中心101會議廳。

詳情請見:http://www.tims.ntu.edu.tw/workshop/Default/index.php?WID=137

ENGLISH 常見詢答 學術單位 行政組織 認識台大 服務資源 研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