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_標題 主選單
校園焦點標題
:::

慶祝創校84年校慶 李校長期許培養本土諾貝爾獎人才

11月15日(星期四)上午9時在校總區綜合體育館舉行創校84年校慶慶祝大會,會中頒授馬水龍教授名譽博士學位,同時表揚8位傑出校友。慶典由校長李嗣涔主持,邀請歷任校長、全球校友及國內外各界貴賓與會,典禮後隨即於國際會議廳舉行校慶茶會。李校長以「臺大百年願景」為題期許「邁進世界五十大」的願景能在九十周年校慶前達成,更許願在一百周年校慶前,出現一位本土諾貝爾獎得主。

獲頒名譽博士學位的馬水龍教授投身藝術五十餘年,始於自學音樂、美術,終而成為傑出的作曲家。其作品內容融匯古今東西,風格形式多元,不斷推陳出新,蔚為臺灣音樂界典範。馬水龍教授畢生致力推動社會和學校的音樂教育,貢獻卓著。在社會音樂教育方面,將傳統民歌編為青少年鋼琴教材,啟迪學子;為引導大眾接受現代音樂,更創作「通而不俗」的作品,如家喻戶曉的《梆笛協奏曲》。在學校音樂教育方面,更參與國立藝術學院的籌備重任,並擔任第二任校長,任內勇於突破,開創中西兼具的全人音樂教育,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影響深遠。本校授予博士學位,即在表彰渠卓越的成就與貢獻。

今年榮獲傑出校友殊榮的有人文藝術類:曾永義學長(中文系)、王德威學長(外文系);學術類:周芷學姐(農化系)、莊德茂學長(藥學系);工商類:梁次震學長(物理學系);社會服務類:洪敏弘學長(電機系);綜合類:翁岳生學長(法律系)、史欽泰學長(電機系)等8位。除了於校慶典禮公開接受表揚,並受邀擔任本校通識教育論壇「我的學思歷程」主講人,與學弟妹分享其專業領域及奮鬥過程。

今年相關的慶祝活動眾多,包括校史館主辦「吹動椰林的風:中央通訊社臺大影像紀實,民國35~65年」由臺大及中央通訊社共同舉辦臺大新聞老照片特展,精選展出40餘張民國35至65年間新聞影像,以「師道長存」、「大學之道」、「椰林傳奇」三大主題展出;「校史館音樂饗宴」由臺大薰風國樂團於該館舉行系列音樂會;「『從校史出發』系列演講」由臺大醫學院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科暨研究所名譽教授蔡錫圭演講:「永懷師恩:談森於莬教授、金關丈夫教授」;並出版「《有人要我寫一首關於臺大的詩:校園、生活、社團以及其他》」老照片紀念專書。此外,藝文中心也以系列展演活動共襄盛舉。「樂之緣--激情托起夢想 」由閻惠昌、錢敏華暢談對現代國樂的理想及分享帶領專業藝文團隊的經驗;「我與黃翊在光的路上」聽聽林懷民曾驚歎天分絕佳的「可怕的孩子」黃翊分享習舞的心路歷程;「雲門2舞蹈公演」由臺大師生演出國際搶手編舞家黃翊、伍國柱、布拉瑞揚、鄭宗龍等精彩作品,邀請您冬日共舞,與舞者一起感受跳躍、落下及旋轉之間的律動;「一位鋼琴天才的冠軍之路」鋼琴天才少年張昊辰與知名樂評焦元溥的對談中,一同分享學琴的初衷、拜師學藝、參加大賽,其一路走來的甘苦與練習的心得;「來組個阿卡貝拉團如何?」史溫格歌手開創無伴奏人聲風潮的始祖天團,被譽為「人聲交響樂團」,演出超越各種音樂藩籬的豐富人聲。

臺大各學院系所、學生社團、教職員工亦推出多像慶祝活動,內容包含各領域學術論壇、藝術講座、藝文展演、海外教育展、校慶園遊會、校園景點定時導覽,以及知性參觀導覽活動,歡迎各界蒞臨共襄盛舉分享喜悅,活動詳情請參閱臺灣大學首頁。
http://www.ntu.edu.tw/activities/festival2012/index.html

臺大百年願景 李嗣涔校長
各位貴賓、各位校友、各位老師、各位同學:今天欣逢臺灣大學創校八十四周年校慶,所有的臺大人莫不滿心喜悅迎接這個別具歷史意義的日子。今年校慶對我個人而言特別值得紀念,因為這是我個人擔任兩任校長以來,最後一次主持校慶典禮。回顧過去七年半,在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的支持下,本校秉持「均衡發展、重點突破、擴大國際學術交流」之理念,在全體師生的努力下, 成效相當卓著,不僅研究的質量大幅的進步,教學的品質、包含通識、共同、基礎科學、社會科學課程、服務、領導及創意教育、學生的輔導也有大幅的改善,產學合作、技術移轉及新創企業也在加強,在世界的學術地位也繼續提升。

世界一流大學,不外乎有以下幾點特色:擁有一流師資與學生;擁有豐富的資源發展完整的學科領域 ;具有一流教育與學術研究聲譽 ;對社會重大議題提出學理分析與對策。臺大在邁向世界一流大學的路途中採取了三個步驟: 第一、提出願景及達成的策略;第二、形塑校園氛圍 ;第三、提供充足的資源發展創意。在第一期邁頂計畫期間 民國九十七年當我們在籌備慶祝臺大八十周年校慶時,提出『八十台大 前進百大』的願景,並在短期內達成目標。去年第二期邁頂計畫開始時,我們提出『邁進世界五十大』的願景,並希望在臺大九十周年校慶之前達成,我再許願臺大在一百周年校慶前,出現一位本土諾貝爾獎得主。達成的策略是要改變校園的氛圍,師生的心態上必須從跟隨者 “me too” 轉變成領航者 “follow me”, 這是視野及格局的提升。創新的作法是以組織對組織的方式與著名國際頂尖公司或頂尖研究機構合作。並以領航計畫帶動前瞻創新的團隊研究,現在臺大已有三個世界一流合設研究中心在校內成立,明年將增加為五個。這些中心發展的科技都足以引領未來科技的走向, 對本校國際學術地位的提升及校園氛圍的改善有極大的助益。

作為一流大學我們除了人才培育之外,還應該對社會及人類文明所面對的重大問題提出學理分析與對策。本校已成立『公共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將加強以學術來協助解決社會永續發展的重要課題,例如臺灣的跨域治理、跨媒體法及審查機制、第三代健保、全球氣候變遷所引發的災害防治、多層次治理、高齡化社會的政策及遠距健康照護體系的規劃。為鼓勵教師參與,我們已率先研擬學術評估指標,納入以學術解決社會問題的政策研究。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大學是知識最密集的場域,理應對新創產業做出貢獻,希望臺大百年校慶前能像史丹福大學或哈佛大學一樣孕育出類似Google或Facebook的企業。我們研發處已成立創意實現中心,將來結合校友組成的創聯會在新創產業方面必能有所成就回饋社會。宏大的願景需要資源的挹注,在此建議政府在兼顧國家永續發展的前提下,在第二期邁頂計劃結束後,繼續推動第三期計畫,提升頂尖大學攻頂與轉譯的能力。透過創新與轉譯中心的建立,孕育源源不斷的新知、技術及人才,並將成果轉譯成為創新產業或用來解決當今人類文明及社會所面對的重大議題。

今天,我們在這裡頒授名譽博士學位給馬水龍先生;頒發傑出校友獎給 曾永義、王德威、周芷、莊德茂、梁次震、 洪敏弘、翁岳生及史欽泰等八位先生。我們在此要向傑出的作曲家及教育家馬水龍先生畢生致力於推動社會和學校的音樂教育及音樂創作的卓越成就與貢獻,及傑出校友們在學術、工商業,及社會服務、國家建設各方面的傲人表現,致上最高的敬意,同時也要再次經由他們的典範,凸顯臺大一向所秉持的核心價值與精神。

在今天慶祝創校八十四年的時刻,我特別提出臺大百年願景,希望後繼者能努力達成。祝臺大生日快樂,也敬祝各位貴賓、各位師長、各位同學身體健康、事事如意,謝謝大家!

只要文化與藝術存在 人類就有希望 名譽博士學位馬水龍
李校長、各位貴賓、各位同學!
在慶祝國立臺灣大學創校八十四週年校慶的今天,學校特別頒授這項別具意義的榮譽給我,讓我感到很意外,尤其是臺灣大學自創校以來,第一位音樂領域的受頒者,真是倍感榮幸,在此特別要感謝臺灣大學對文化、藝術的關心與重視。 四、五十年來,從事樂曲創作與推動藝術教育,是我這一生的志業• 創作對我來說如同我自己的生命,每一首作品都是我生命的痕跡,而藝術教育是我最關心的事,因為教育是文化的活水源頭,如果我們要期待文化內涵的質與品味提昇,藝術教育更不能忽略。

在人類一切創造性的活動中,尤其科學、藝術、哲學領域,想像力都佔有一席重要的地位,然而科學家、藝術家、哲學家在面臨創作時,從構思到完成,那一段漫長而艱辛的探險心路歷程,是一般人所不太能了解的。

對我個人而言,每一首作品的背後,都有著不同的意念與感受,我雖然也寫過不少同類別的作品,但我更有興趣嘗試新的手法與不同設釋的方式,來探討我的創作與內涵。常有人問我,你最滿意的是那一首作品,我的回答:「也許是我還沒有寫出來那一首」。因為這充滿未知的尋求與期待,讓我更有興趣與勇氣,一次又一次挑戰自己的衝動。科學家、藝術家、哲學家,永無止境的探索,莫非也都是在尋求他們心中的一片桃花源,他們心靈的故鄉。

人類是理性與感性的綜合體,一個國家經濟的繁榮,科技的進步是非常重要,而藝術、文化內涵的提昇更不能忽略。有一件事情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十年前,有一次我在教育部主持一個會議,是「有關藝術教師升等與藝術科類學力鑑定的問題」,來賓除了國內相關學者專家外,也有邀自德國、法國等相關人文藝術教育官員。其中一位法國文化部派來的官員發言,他除了談到他們國家對藝術科類學力鑑定或升等等問題外,也一再提藝術教育與文化等編列預算的問題,他說:雖然景氣一年不如一年,但是他們對文化、藝術教育等預算,也沒有因景氣不好而被刪減。因為他們認為教育、文化是不能立竿見影的,他們也認為這一代不做而留給下一代是不對的,將來後悔是來不及了。他又說:他們法國人也不是那麼笨,這樣無底洞的教育、文化投資,為的是五十年以後,如果再能培養出一個像畢卡索這樣的藝術家,他們就心滿意足了,全場鴉雀無聲。反觀我們國內,某單位給了一些經費,做研究或推廣藝文教育,常常一年、兩年就要急著要研究成果報告等,這樣對文化、教育觀念差距之大,實在值得我們省思。我記得,美國一位現代名指揮家兼作曲家伯恩斯坦曾經說過,「在這個世界上只要文化與藝術存在,人類就有希望了」。是的,因為文化、藝術就是人類的靈魂。讓我們共同努力,也期待我們國家、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更有品味。 謝謝大家!

ENGLISH 常見詢答 學術單位 行政組織 認識台大 服務資源 研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