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_標題 主選單
校園焦點標題
:::

林文月教授八十回顧展揭幕
總圖特藏展好評延期至10月31日

林文月教授八十回顧展
開幕:2013年9月3日(週二)上午10:30
展覽時間:2013年9月3日至至10月31日
展覽地點:臺大圖書館五樓特藏資料展覽區
主辦單位:臺大圖書館、臺大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中文系、臺文所兼任教授柯慶明

去年,林文月教授榮獲第37屆行政院文化獎,今年適逢林教授八十大壽,中文系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圖書館舉辦「林文月教授八十回顧展」。本次的展覽包含了12年前展出的所有手稿資料以及2003年、2004年和2007年間陸續捐贈新的創作手稿、翻譯手稿和教學資料首度展出;其他包括:林教授的外祖父—連雅堂先生的親筆手稿(原楊雲萍教授珍藏)、林教授的二位恩師,中文系臺靜農教授和鄭騫教授的手稿、著作一併展出。

圖書館亦將林教授的手稿數位化建置資料庫,目前有235件詮釋資料,近2,000件影像,供讀者直接在網路瀏覽進行學術研究。

文學院陳弱水院長致詞時指出,林教授自述其所握為:論文、創作、翻譯等三種文筆。創作方面為散文,早已卓然成家;學術研究方面,中國古典文學主要研究魏晉南北朝、唐代和中古詩歌,同時也是中日比較文學的開拓者;翻譯方面,翻譯了日本古典文學的重要著作:《源氏物語》、《伊勢物語》、《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記》和近代小說家的《十三夜》等等。

楊泮池校長也在揭幕時指出,林教授從1952年就進入臺大中文系唸書,後經研究所,以優異成績畢業後,留在本校任教,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於1993年退休時,獲得本校名譽教授,之後在2007年更是獲選為本校傑出校友。再過幾天,就是林教授的八十大壽,算一算,林教授至少有40年歲月,都是在臺大校園中度過。

而在臺大貢獻所長外,2000年林教授更是將自己學術、翻譯和創作的三種手稿,皆贈送母校留存,為學校的典藏更添光采!圖書館舉行了手稿展,中文系將為林教授舉辦國際研討會,希望這些活動能夠略為展現林教授的各項成就,並祝福活動順利成功。 林文月教授致詞時神采奕奕地表示:「我兒子說,你要去講八十自述?那不是比胡適多一倍嗎?多一倍有什麼用?反正照著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好的壞的都留下來的紀錄就是了……」。

林教授翻譯源氏物語5年半66期,只有一卷保留下來,也是捐給典藏組裡唯一一份關於源氏物語的手稿;林教授感謝師生好友多人的關心蒞臨參加展覽,高興地說:「今天是我最快樂的一天」。

展出緣起

林文月教授長年教學不倦,桃李滿門,遍及國際,勤於筆耕,著作等身,中外知名,方獲行政院文化獎殊榮。欣逢八十壽慶,臺大文學院為其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圖書館亦配合舉辦「八十回顧展」。

林教授自述其所握為:論文、創作、翻譯等三種文筆,其實加上早年習畫,日後時以遣興的「畫筆」,以及多年教書所執的「粉筆」,若仿陶淵明門前有五柳樹而稱「五柳先生」;則林教授手執五種筆,亦可稱為「五筆先生」咦?

活水源頭

林文月教授,除天資聰慧,沉潛專注,其各種成就,亦頗受家學與師門影響。她的外祖連雅堂先生,不但是《臺灣通史》的作者,本身更是重要詩人兼為臺灣古典詩的推動與編選者。林文月教授為其作《青山青史:連雅堂傳》,陳列中的照片為連雅堂先生伉儷,下坐者為幼年的林文月教授。

臺靜農教授,早年創作新詩與小說,來臺後亦作舊詩與散文,主持臺大中文系二十餘年,奠定其自由活潑學風,並以書畫篆刻自遣。他推薦林文月教授前往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研究所,從事中日比較文學的研究,意外促成了林教授寫作《京都一年》,遂有往後長年的散文創作;以及由《源氏物語》起始,終於有意的從事日本古典文學名著之譯介。

鄭騫先生,為林文月教授研究中國古典詩詞之業師,其古典詩作為來臺諸學人之冠。除蘇東坡、陳簡齋詩集與稼軒詞集等校注,並有「從詩到曲」兼及小說、戲劇方面的眾多學術論著,亦有散文集《永嘉室雜文》等行世。

師弟情緣

林文月教授《飲膳札記》中時見臺靜農先生的身影。臺先生《靜農書藝集》之編次,亦委由郭豫倫、林文月伉儷任其事。《龍坡雜文》不僅由林教授接洽出版,封面更以林教授為其所作的素描為主,日後臺先生則書其詩稿成一長卷相贈,如展出者。臺靜農先生過世後,林文月教授亦為其編印了一冊文成眾人的《臺靜農先生紀念文集》,並為繼編《靜農墨戲集》等。

林文月教授在大學本科時,勤作筆記,並呈業師鄭騫先生批閱,此批珍貴的筆記本中,藍筆為林教授文筆,雖為筆記,實多自家心得,紅筆則為鄭先生之批示,頗多提示與勉勵,師弟之傳承於茲可見。素描亦為林文月教授所繪。〈溫州街到溫州街〉則為林文月教授敘述安排兩位師長相見談心之勝事。

生平簡介

林文月教授籍貫臺灣彰化,1933年生於上海。就讀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以優異成績畢業後,留校任教,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於1993年夏退休,獲臺大中文系名譽教授銜。退休後,仍應邀前後任教於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史丹福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及捷克查理斯大學等校。其重要學術著作有:《山水與古典》、《中古文學論叢》等,甚受歡迎。

林教授於1960-1966年間曾為東方出版社,編譯《聖女貞德》等三種偉人傳記,並改寫《茶花女》等三種西洋文學名著,為少年讀物。1969年獲國科會補助,前往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研修中日比較文學,以餘暇撰寫《京都一年》散文集,奠定她作為當代散文名家的地位。其散文集《遙遠》獲第五屆中興文藝獎散文項獎、《午後書房》獲第九屆時報文學獎散文推薦獎、《交談》獲第十四屆國家文藝獎散文類獎、《飲膳札記》獲第三屆臺北文學獎。 林教授因研究白居易對平安朝文學影響,在撰寫〈源氏物語桐壺與長恨歌〉論文時,開始了《源氏物語》的翻譯,並因此獲第十九屆國家文藝獎翻譯成就獎。其後陸續翻譯日本古典文學名著,尚包括《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記》、《伊勢物語》等。亦因林教授在翻譯日本古典文學作品之諸多成就,日本東亞同文書院特頒贈紀念賞。2012年以多種貢獻獲頒行政院文化獎。

中古:中、日(學術論著)

林文月教授,自學生時代起,即在夏濟安先生主編的《文學雜誌》上發表有關中國古典文學的論文,由於見解獨到而文筆清麗,甚受歡迎;因而夏先生編印《詩與詩人》等該刊論文選集,就在作者上署為「林文月等著」。早期論文後以《澄輝集》為名單獨出版。

林教授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主要集中在魏晉南北朝與唐代。她對曹氏父子、謝靈運、陶淵明等人的研究上,皆能兼用傳記細節與本文精析,發為洞察深入之創見。

後來著重在中古詩歌類型,如山水、宮體、田園、遊仙等詩型的研究,早成後繼研究者之依據。

論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分用「冷筆」與「熱筆」,尤為閱歷有得的睿見。

她同時也是國內最早從事中日比較文學研究的開拓者。她在唐文化與白居易對平安朝文學影響的研究,不但深具學術價值,而且也促成了她日後翻譯日本古典文學經典的龐大事業。

始於京都(散文創作之一)

林文月教授自其旅日遊記-《京都一年》之各篇陸續刊載之後,即以「散文」的創作著稱。她的散文,清新淡雅而韻味深遠,既見溫柔細膩情懷,又顯豐碩學問知見,頗能反映一顆文化心靈的閎美多姿,因而深受讀者喜愛。

她的散文集二十世紀70年代出版者為《京都一年》、《讀中文系的人》。80年代出版者為《遙遠》、《午後書房》、《交談》。此一時期的散文,一方面顯示身為中文人的文化自覺,一方面亦頗多反映「琴瑟在御,莫不靜好」的家居生活與師友、交遊的生命情狀。

擬古˙飲膳(散文創作之二)

進入90年代出版者為《作品》、《擬古》、《飲酒與飲酒的相關記憶》、《飲膳札記》。

《擬古》反映了她拓展散文題材與寫作風格,要突破個人熟習的體式,而承接古今經典之眾多可能的努力。《飲膳札記》更是超越隨園等人的飲食著作,將飲宴的勝會與懷思融入其中,側記了當今的「蘭亭」雅集,也是另一種「世說新語」式的見證。

讀人˙寫書(散文創作之三)

二十一世紀後的散文創作,則有《回首》、《人物速寫》、《寫我的書》、《蒙娜麗莎微笑的嘴角》等集。

「有德之人,其言藹如」:文如其人,原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特質。

此期的散文,林教授回首平生,於重閱種種經驗之餘,讀人如讀書,期能掌握其精神丰姿,寫書如寫人,必盡作者心意之幽微,令人讀來為之低迴……

先後獲中興文藝獎、時報文學推薦獎、國家文藝獎、臺北文學獎及金鼎獎的推崇與肯定。

大陸、香港等地亦先後出版她的散文選集《風之花》、《夏天的會話》、《生活可以如此美好》、《三月曝書》等。

98年起她應邀為日本《アジアエコ-》雜誌定期撰寫日文隨筆。而其《飲膳札記》之日譯,亦已完成。

兩大物語

紫式部著的《源氏物語》,全書五十四帖,為文字在百萬言以上的鉅著。約產生於十一世紀初,故日本人自詡為世界最古老的長篇寫實小說。不論就日本文學或世界文學而言,皆具崇高地位。

林文月教授,因撰寫〈源氏物語桐壺與長恨歌〉論文而試釋了首帖〈桐壺〉,刊出後大受歡迎,遂在臺大同仁的敦促下,自1973年4月至1978年12月期間,在《中外文學》月刊連載66期,將全書譯完,並分成五冊陸續出版,是為初譯版。1981年又逐頁修訂,而於1982年初,出版上下兩大冊的修訂版。

林教授以豐富的學識,女性的細膩,典麗的文筆,對紫式部娓娓道來的敘事,作了傳神的中譯,並且詳加注釋與解說,俾便讀者深入瞭解。對書中795首的和歌,亦創出三句式楚騷體的特殊詩型,一一巧妙譯出,更添譯作風韻。初譯版與修訂版的封面,皆由其夫婿郭豫倫先生,利用臺靜農先生的題字,根據內容精心設計,亦是文壇佳話。

《伊勢物語》為平安初期「歌物語」的代表作品,又稱《在五日記》、《在中將日記》,流傳至今者乃長期增益累積而成,其最早的原型,應在《古今集》成書的905年之前,是為日本最早的古典文學作品之一。

全書以平城天皇皇孫在原業平的和歌為骨幹,加上一些口耳相傳的和歌,進而鋪陳這些和歌的背景或原委,成為145段記事,隱約可見男主角一生的經歷。本書與《古今集》、《源氏物語》二書,同被奉為和歌聖典,深受日本讀者喜愛。

林文月教授的中譯本,出版於1997年2月。林教授不但作了篇幅遠多於本文的箋注與解說,而且親自繪製了素描的插圖。在其夫婿郭豫倫先生的提醒下,更保存了全部完整的手稿以及插畫原稿,現皆已捐贈本校圖書館典藏。中文譯註本的題字與封面設計,仍出於郭豫倫先生之手。

譯解女性

林文月教授於譯畢《源氏物語》之後,又以在《中外文學》月刊連載二十二期的方式,譯出了與《源氏物語》並稱為平安時代文學雙璧之清少納言的散文隨筆《枕草子》。1986年7月完成初稿的刊載;1988年8月重新修訂,並於1989年1月出版單行本。

接著林教授又以在《聯合文學》月刊刊出九期的方式,譯畢了與紫式部、清少納言鼎足而並稱為平安時代三才媛之和泉式部的日記,並自繪插畫,於1993年7月出版《和泉式部日記》單行本。兩書的封面設計與題字皆出自其夫婿郭豫倫先生之手。

除了日本的古典名著,林文月教授的譯筆,亦涉及日本近代女作家樋口一葉的小說選《十三夜》。

林教授早年亦編譯有《聖女貞德》、《南丁格爾》、《居禮夫人》等傑出女性之傳記,並改寫了《小婦人》、《茶花女》等文學名著,在在反映了林教授對於女性典範與女性經驗的關注。

此外,《基度山恩仇記》的改寫與《破天而降的文明人》之翻譯,則反映了林教授雅好傳奇、反思文明的另一面向。

書信、評述

林文月教授的信函,頗似信筆而出,但直抒胸臆,更見性情。不論對師長、友人、以至後輩,都流露出一股溫柔關愛的情意。既寫生活近況,又敘見聞感懷,尤多言及她在國外的寫作、教學等情況,是進一步瞭解其為人與作品的絕佳參考。

書函中,寫給臺靜農先生的部分,是中文系同仁整理臺先生遺物時發現的,對臺先生與林教授的師弟情誼是一份永久的紀念。給齊邦媛教授的信函,則充分顯現了兩人的可以閒話家常,以至無所不談的深厚交情。在給柯張二人的書翰中,亦很生動的記錄了她初到國外任教,以及聽聞了鄭騫先生過世消息的感想。

關於林文月教授著作的評論,初步檢索所得,至少計有150筆。此處僅陳列中央日報副刊上對《飲膳札記》的會評。

關於林教授的訪談、報導亦篇帙眾多,但其中最有意味的是其夫婿郭豫倫先生所撰的 〈林文月的希望〉,對其性情志趣真的是傳神之筆。日本《朝日新聞》分別在1984年與1995年,以「《源氏物語》的中文譯者」與「東亞同文書院紀念賞得獎人」,兩度對林文月教授作了專題人物的報導。The Economic News亦在1980年,以長達全頁的篇幅,作為一位成功女性的範例,對她的翻譯工作與家庭生活作了詳細的報導。由此亦可見其國際聲望。

ENGLISH 常見詢答 學術單位 行政組織 認識臺大 服務資源 研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