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_標題 主選單
校園焦點標題
:::

打破22K迷思,為年輕人開路-NTU Garage正式啟動

為引領學生打破22K迷思,鼓勵新創事業創造產業動能,在遲滯不前的就業困境中,注入臺灣經濟活水,本校特於10月21日召開「NTU Garage」啟動記者會,向社會大眾宣布臺大車庫正式啟動。近十年來臺灣新上櫃的公司,從每年百家上櫃,到近年只有個位數,產業環境愈發嚴峻。著眼於許多改變人類生活的跨國公司如:Google、CISCO、facebook都是由學生創辦,而Apple跟CISCO的成立更是從車庫開始。身為學術龍頭,臺灣大學肩負起必須將就業危機引導為創業轉機,並且帶動其他學校一同創造產業動能的社會責任,因此成立「NTU Garage」,鼓勵學生「Create jobs, not just take a job!」,協助學生突破創業障礙,一一克服諸如文化氛圍、工作空間、資金、輔導機制等困難。

臺灣大學副校長陳良基指出,在社會各界擔任領導地位的眾多臺大校友,為「NTU Garage」提供專業指導與資源連結,包括有:廣達電腦林百里董事長、智融創新陳五福董事長、華碩電腦施崇棠董事長與王品集團戴勝益董事長等十數位重量級企業領袖。從2008年開始,國立臺灣大學即以「與真實世界接軌,實踐創業」的想法出發,成立「臺大創意創業學程」,營造校園創業風氣;2012年成立「臺大創聯會」,整合、引入外部創業資源。而今年6月開始營運的臺大新創團隊共同工作空間「NTU Garage」,是長達一年籌備,採納各方建議、師法矽谷培育輔導措施,已耗資近三百萬所成立。

由臺大創意創業學程主辦,臺大創聯會協助推動所設立的「NTU Garage」,不僅是提供場所的臺大車庫,更是創業資源匯聚所在,具體呈現臺大所建立的完整創業生態系統:從創業知識學習開始,培養團隊著手創業,在成功集結人脈與資金後,最終回饋母校等創業環節。「NTU Garage」與眾不同的特色是發揚車庫精神,多元專業指導,以及整合豐富資源。為滿足學生創業的各項需求,提供有共同工作及交流空間,促進團隊互相交流之外,目標是具體提高創業團隊競爭力、縮短創業週期,培植創業團隊成立公司。

NTU Garage進駐團隊Carpo創辦人吳敬庭認為,這段期間深刻體驗到聚在一起工作,和過去各自在家工作的明顯不同。不但可以有效率地直接面對面溝通,更能凝聚向心力,也可彼此監督、鼓勵。而參加課程聽到的實務經驗,則幫助大為減少許多自行摸索的時間。

NTU Garage目前每年可培育30個新創團隊,接下來每年將會持續地成長,預計10年後可創造上千個新創公司,除了可以讓許多臺大的優秀人才投身創業之路,讓臺灣大學成為校園創業的示範學校之外,在未來必將可以創造廣大的就業機會,進而改善整體投資環境,開創嶄新的經濟契機。

NTU Garage帶領校園創業風潮

為了將就業危機引導成為創業轉機,國立臺灣大學鼓勵學生「Create jobs, not just take a job!」,在102年規劃成立NTU Garage,提供創業團隊創業相關之輔導與服務。 只要是具有創意產品服務雛型或創新經營構想之個人或團隊,其中至少1人為臺大在學學生,並且有臺大教師擔任團隊推薦人,就可以申請進駐。NTU Garage不僅提供空間,規劃豐富的課程與交流活動。更邀請臺大創聯會天使俱樂部執行團隊(創投AO),每月固定至NTU Garage駐點,提供團隊諮詢與輔導。

臺灣大學歷來優秀的企業家校友擔任NTU Garage的諮議角色,提供專業指導與資源連結,包括有:廣達電腦林百里董事長、瑞軒科技吳春發董事長、訊聯蔡政憲董事長、全球一動何薇玲董事長、鈺創科技盧超群董事長、訊連科技黃肇雄董事長、智融創新陳五福董事長、基亞生技張世忠董事長、王品集團戴勝益董事長、聯發科蔡明介董事長、華碩電腦施崇棠董事長、趨勢科技陳怡蓁創辦人、國泰金控蔡宏圖董事長、PChome詹宏志董事長、大塊文化郝明義董事長、秀傳醫療黃明和總裁。

在創業初期,學生團隊需要的各種實務經驗,也邀請了之初創投的林之晨與詹德弘兩位合夥人、數位時代陳素蘭社長 、時代基金會趙如媛副執行長、豐碩管理顧問公司郭加泳創辦人,以及校內產學合作中心段維新主任、育成中心劉學愚總經理擔任顧問。 臺大為數眾多的師長們,包括:管理學院郭瑞祥教授、電子所吳安宇教授、資管所莊裕澤教授,與擔任創意創業學程主任的國企系李吉仁教授、擔任副主任的電機系黃鐘揚副教授和生科系張世宗副教授,則分別以各自專業領域出發,積極輔導不同背景的新創團隊。臺大創聯會也已舉辦各種活動,邀請創聯會之友包括創投界蘇拾忠秘書長與王韋中董事長,生技領域有劉子銘老師和陳誌睿創辦人,科技界的楊立偉總經理,新創團隊則有陳啟川創辦人和吉正然創辦人等,與新創團隊交換創業心得。

重新思考創業

22K變成社會中共同的焦慮,今年主計處公布的平均薪資水準退回至16年前,臺大創意創業學程主任李吉仁表示:「下一代的未來是什麼?這應該是誰的責任?我們又該做些什麼?」過去十年來上市上櫃的家數,呈現遲滯成長的狀態,2002年有105家新上櫃公司,2010年卻只有4家,顯然問題要從源頭去探討,產業的創新能量不夠,自然無法支付較高的薪資。目前政府著眼打破「悶經濟」,李吉仁指出,在經濟政策上更重要的是:「原來的企業要怎樣創新轉新?新的企業要怎樣讓它活絡、產生出來?」

現在產業的時空環境已跟以前不同,如何重新看待「創業」這件事?臺大眾多校友十分鼓勵校園創業,包括:廣達電腦林百里董事長、智融創新陳五福董事長、基亞生技張世忠董事長、華碩電腦施崇棠董事長與王品集團戴勝益董事長等十數位重量級企業領袖,極力支持臺大「與真實世界接軌,實踐創業」。於是臺大在六年前成立了「創意與創業學程」,橫跨各院系,培養學生對創業的態度,並於2012年成立整合並引入外部創業資源的「臺大創聯會」,更在今年6月成立的新創團隊共同工作空間「NTU Garage」。

協助學生就業
引導成為創業轉機

李吉仁說,臺灣大學學術副校長陳良基是臺大做產學技轉成果最豐碩的教授,有非常強烈的使命感,帶領師生將研發成果轉化為產業技術,也是「臺大創意與創業學程」、「臺大創聯會」、「NTU Garage」的重要推手。

近年改變人類生活的跨國公司如Google、CISCO、facebook都是學生創業,而Apple和CISCO的成立更從車庫開始。副校長陳良基認為,臺灣的大學欠缺車庫的創新文化,臺大看到學生創業時面臨的困難,成立「NTU Garage」,就是希望能營造學校創業文化的氛圍,提供臺大現有資源,如天使、業師、創投、專業人脈、媒體、資金,結合矽谷創業經驗、國內創業家經驗以及科技專利法令的專業,將師生的技術和知識創造成產業價值,創造未來科技的經濟奇蹟。

目前「NTU Garage」計劃每年培育30個新創團隊,預計10年後可創造上千個新創公司,這個數字經過精算,陳良基舉例, MIT(麻省理工學院)一年有400家新創公司,臺大一年有8000人畢業,若有5%創業的話,後年開始一年約可創立200家,而臺大一年有兩萬多件研究計畫,只要有4%投入創業,也能為創新創業投入新動能。

臺大以親身實踐告訴年輕人,校園中可以創業,你想的東西是真的可以實踐的!走出22K迷思,未來的命運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陳良基說,「不要只是講,你可以做得到;不要擔心22K,而是你的想法做不做得到。」此外,陳良基也期許臺大在未來創新轉型經濟中扮演龍頭角色,成為校園創業示範學校,帶動其他大學一起創造對師生友善的創業環境,讓國內產業從效率經濟過渡至創新經濟。

NTU Garage整合校內資源
讓創業生態環境更完整

李吉仁指出,「NTU Garage」要讓學生知道,與其買一條魚不如學會釣魚,與其找一個22K工作,不如去創造工作。學生創意團隊要落實到事業團隊,會面臨很多困難,只憑著熱情、靈光腦袋和創意,很難轉換為真正的創業。過去在創創學程結束之後,並沒有下一步支持力量鼓勵學生繼續創業,包括:共同工作空間,盡快產生工作的樣態和產品服務,初期資金、有創業經驗者的輔導,甚至是實際的市場檢驗。在學生變成事業團隊前,需要有更好的輔導機制,臺大因此整合不同的單位包括產學研究中心、研發處、臺大育成中心、創聯會、創創學程,更向外招募「天使俱樂部」提供創投資源。

NTU Garage結合學生創業和車庫文化,目的是為了「使臺大創業生態環境更完整」。臺大花300萬資金,打造新創團隊工作空間,一年有兩期可以進駐,沒有限定名額。目前進駐的新創團隊有12隊,Carpo、Elbum、隔壁老王實驗室、Chirpy校園活動廣場、Fersonal男性專屬形象顧問、Artista藝術心、雲鼎天秤、菲格貝、Pobono、Cramdroid、VeriTop Design Automation、時方科技,除了科技之外,亦發展生活創新服務、社會人文領域。成員在學生的比例為50%,有64%為大學生。「NTU Garage」持續針對團隊需求安排不同課程,並舉辦交流活動,亦邀請在創投領域的臺大校友,每週提供駐點諮詢與輔導。新創團隊彼此交流,很多創意就在日常生活中激發出來。

替男性打造衣服一對一穿搭的Fersonal創辦人王涵說,進駐「NTU Garage」,好像回到高中社團的感覺,跟其他團隊相互支持,找到友情。提供APP創新「共乘」服務的Carpo成員林柏甫說,「NTU Garage」最大的好處就是不用再流離失所,有空間聚集成員討論,也能和其他團隊進行技術交流。菲格貝創辦人孫楷說,在「NTU Garage」有種和大家一起奮鬥的感覺,也提供團隊不一樣的觀點,對商業模式的落實特別有幫助。

贊助臺大創聯會捐款資訊
戶名:財團法人臺灣大學學術發展基金會。郵政劃撥:1642-0131
(請務必於劃撥單空白處註明指定用途為贊助臺大創聯會)。捐款專線:(02)3366-1573。

ENGLISH 常見詢答 學術單位 行政組織 認識臺大 服務資源 研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