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_標題 主選單
校園焦點標題
:::

創校85年校慶慶祝大會 傳承 創新 超越 奉獻
楊泮池校長:讓臺灣永續發展 在世界舞臺發光發熱

11月15日(星期五)在校總區綜合體育館舉行創校85年校慶慶祝大會,頒授名譽博士學位同時表揚7位傑出校友。楊校長並且親自頒發首屆學生社會奉獻特別獎以及優秀青年證書、書卷獎證書。慶典邀請歷任校長、各地校友及國內外各界貴賓與會,典禮後隨即於國際會議廳舉行校慶茶會。 楊校長致詞時除了期許師生發揚大學精神,致力於文化傳承以及知識的探索;更要珍惜臺大人的精神,為社會培育更優秀的人才,讓臺灣能永續發展,並在世界舞臺上更發光發熱。 獲頒名譽博士學位的張忠謀董事長致詞時表示:謝謝臺大、謝謝台積電、謝謝臺灣,相信如果父親還在,必定驕傲的說「一子八博士」(致詞全文詳下)。今年獲頒名譽博士學位者為張榮發總裁與張忠謀董事長。

張榮發總裁以白手起家,自1960年代起陸續創立長榮海運公司、長榮航空,及長榮國際連鎖旅館等享譽全球事業品牌。其遠見與成就,創下世界海運史上多項紀錄,對我國三十餘年來之對外貿易及經濟成長有極為重要之貢獻,並榮獲國內外多項獎章殊榮。其秉持回饋社會的大願成立「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積極從事各項關懷臺灣及全球之公益活動,如:進行慈善醫療救助、教育文化獎助,成立長榮交響樂團、長榮海事博物館、編印《道德月刊》影響深遠、貢獻卓著。

張忠謀董事長於1980年代協助政府擬定科技政策帶動我國產業發展,並成立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推動革命性的變革改變了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結構,其貢獻與專業贏得「臺灣半導體之父」與「專業積體電路製造服務教父」的美譽,歷年榮獲國內外重要機構及團體頒發多項殊榮。除了專業的傑出成就與貢獻,張董事長並以「人才培育」、「藝文推廣」、「社區營造」及「企業志工」四大工作方向為宗旨,成立「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負起企業的社會責任,致力於經世濟民,澤惠鄉邦。

今年本校授予張榮發總裁與張忠謀董事長博士學位,即在表彰渠等卓越的成就與貢獻。

為表揚本校校友對本校及社會有傑出貢獻之人士,本年度經遴選委員會審查,榮獲傑出校友殊榮者共有7位,分別為學術類:莊明哲學長(醫學系)、廖一久學長(動物系)、廖國男學長(地理系)、張懋中學長(物理系);工商類:蔣尚義學長(電機系);社會服務類:黃崑虎學長(法律系)、黃榮村學長(心理系)。傑出校友將於校慶典禮公開接受表揚,並得受邀擔任本校通識教育論壇「我的學思歷程」主講人,與學弟妹分享其專業領域及奮鬥過程。

在頒發各式學生獎項證書活動中,今年特別頒發「學生社會奉獻特別獎」予致力公益、關懷社會的沈芯菱同學,及頒發臺大優秀青年證書與書卷獎,獎勵臺大學子優良的品德與各項優異學習成果。

另外,在校慶活動方面,校慶慶祝大會會場尚規劃校慶特展,以「傳承、創新、超越、奉獻」為主軸,內容包含:臺大學生會意識報集、社運關懷報導等、教學發展Coursera示範、NTU Garage創意創業學程、精選臺大學生日記手稿、年度人物風雲榜及藝文小棧等,帶給來賓截然不同的全新感受。

除了隆重且新穎的校慶大會,本校各單位亦舉辦內容多元豐富的藝文展演及慶祝活動,如:藝文中心與富邦藝術基金會共同主辦「臺大粉樂町:時代的眼睛-與當代藝術的對話」,及與英國南安普敦大學人文學院、財團法人臺南市奇美文化基金會主辦,由兩校合作聯演「探尋Ricercari-英國南安普敦大學訪臺交流音樂會」、校友聯絡室主辦「校友40年重聚會」、學務處「創校85年校慶園遊會」、出版中心「臺大校園時空漫步講座」及「傅斯年與臺大校史講座」、學生會「樂。光——總圖書館3D建築光雕投影暨音樂晚會」等精彩活動,一同對臺大說生日快樂!

此外,臺大各學院系所、學生社團、教職員工亦推出多項慶祝活動,內容包含各領域學術論壇、藝術講座、海外教育展、校園定時導覽,以及知性參觀導覽活動,歡迎各界蒞臨,共襄盛舉分享喜悅,活動詳情請參閱臺灣大學首頁創校85年校慶活動特區。http://www.ntu.edu.tw/activities/festival2013/

永遠臺大人的精神
楊泮池校長

今天欣逢臺灣大學創校85周年校慶,我們在這裡頒授名譽博士學位給張忠謀先生;傑出校友獎給莊明哲、廖一久、廖國男、張懋中、蔣尚義、黃崑虎及黃榮村等七位先生。泮池謹代表臺大向張忠謀先生、畢生致力於推動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卓越成就與貢獻,及諸位傑出校友們在學術、工商業,和社會服務、國家建設各方面的傲人表現,致上最高的敬意,並以他們對國家社會的貢獻與成就做為全體師生學習的典範。 另外,今年也特別頒發「社會奉獻特別獎」給致力公益、關懷社會的沈芯菱同學,她所表現的「讓愛傳出去」的種種慈善作為,正是徹底落實我們「敦品勵學、愛國愛人」的校訓。

為了慶祝校慶,母校行政團隊、校友總會以及學生社團精心策劃了許多慶祝活動,從11月起陸續登場,讓校園熱鬧整整一個月。

也許你已經發現,今年的典禮會場不同於以往,我們推出以「傳承、創新、超越、奉獻」為主軸的特展,藉由這個特展來呈現臺大人的特質。我們更擴大全體師生同仁的參與,學生會為了慶祝本次的校慶,也將在禮拜天的晚上六點半舉辦一場大型3D 藝文展演晚會,這場學生自發性籌辦的晚會也將會是校內第一次結合「建築光雕投影技術」的校慶晚會。動畫內容將以臺大過去85年來,人事校景的變遷、校友的成就、學生生活為主題,結合臺大的人事物,展現臺大的校園特殊的人文風貌。

做為一個臺大人,在臺灣、在華人世界,甚至在全球,同時享有肯定與讚許但是也必須擔負責任。臺大人之所以被肯定,是因為臺大過去長期以來師生與校友經由學術成就、社會貢獻的累積所塑造的社會形象,使得臺大人得以被肯定與讚許,但這也使得所有臺大人背負一份很特別的責任,各界也會對於臺大人有更高的期待。臺大立校以來所強調、並由師生所共同維繫的自由學風,也是許多莘莘學子嚮往能走進椰林大道、成為臺大人的主要原因。臺大以自由學風使每一位臺大人得以成長、堅持理想,追求卓越,並守護「和而不同」的多元價值。歷史也見證了,在開放氛圍中成長的臺大人,屢以創新思考與具體實踐,協助臺灣在民主、經濟與社會的轉型與發展。

今天是臺大創校85年校慶。我們要發揚大學精神,致力於文化傳承以及知識的探索。我們更要珍惜臺大人的精神,期許所有校友以及全校師生同仁以永遠臺大人的精神共勉,為社會培育更優秀的人才,讓臺灣能永續發展,並在世界舞台上更發光發熱,希望大家一起努力!祝臺大生日快樂,也敬祝各位貴賓、各位師長、各位同學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謝謝大家!

謝謝臺大 謝謝台積電 謝謝臺灣
張忠謀

校長、副校長、各位傑出校友、各位教授、各位校友、各位同學:

臺大是臺灣的最高學府,今天得到臺大名譽博士學位,感覺非常的榮幸,我要謝謝臺大,謝謝台積電,今天我請了台積電好幾位同事來觀禮,假如沒有他們的話,我今天不會站在這裡。

講到博士學位跟我,倒是有一個恩怨不解的緣,起初是我追求它,它不要我,後來是兩情相悅,我要它、它也要我,到後來我沒有追求它了,它倒是源源而來。

在小學中學大學十幾年的學生生涯,我不能算是非常用功的學生,我常常跟我的同事說,我相信我是從來沒有離開過前百分之三十,可是我也從來沒有進入過前百分之三。

當初在MIT博士資格沒有考取,是我24歲時人生最大挫折,但是這個挫折,後來看起來對我以後的發展是好的,為什麼?因為既然學術研究的路斷了,我就決定走上企業經營管理之路。而且我本來是機械系的,既然機械學博士的路斷了,我就找了一個當時候新興產業,就是半導體,半導體的經營管理之路。而且還有另外一點很重要的,博士失利對我的影響,使我開始用功,不是為學位的用功,那這個用功的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

後來差不多是博士失利後的六年,公司派我到史丹佛去全薪、全部費用念博士,那就是我剛剛講到的兩情相悅;之後很多事情發生,最近十幾年來,前前後後拿到了六個名譽博士,這個就是第七個,加上我自己贏的一個,一共八個。我記得我父親有一個朋友,他有五個兒子,有四個念到博士,所以他自己寫春聯,有一句是:「五子四博士」,這是當時相當自傲的一句話。我們有一年去拜年,講到這個,我父親有一點不太服氣,出來以後,跟我母親講,我也可以寫「一子一博士」,我母親說這好像弱了一點,假如我父親還在的話,就應該可以寫「一子八博士」;假如我母親還在的話,我想她也不會說這個比較弱了一點。 我謝謝臺大,謝謝台積電,謝謝臺灣。

臺大學生社會奉獻特別獎得獎感言
沈芯菱

校長、副校長,還有各位傑出校友、張董事長,還有在座的各位貴賓同學,大家午安、大家好。

非常榮幸獲得這麼重要的獎項,對我而言,不只是份肯定,更是一份責任。其實從11歲開始投入這一條人文志業以來,每當有人說我有愛心在做公益,我都很汗顏。為甚麼?或許各位發現,我做公益的方式很不一樣,並不是把多少錢投入某個組織,也不是到哪個單位累積多少的服務時數,我的方式是透過不斷地「發現問題」、「覺察問題」,再去「解決問題」。

怎麼發現問題呢?好好的用心生活、體會和了解。但是解決問題會不會很難?說實在的,我會的都是簡單的工具,而且都是在座每個人都會的工具,好比一枝筆、一臺電腦、一臺相機、一個滑鼠。的確,我透過「以小搏大」的方式,沒有資源、沒有背景,一路上不斷不斷地跌倒,但我總是告訴自己「沒有關係,只要站起來比跌倒多一次,就值得了」。

其實,就是透過不斷地全力以赴,你會發現夢想會很慷慨,你如果沒有得到它,那麼一定會學習到它。此時或許有些同學心裡想著自己沒有目標和夢想怎麼辦,說實在這沒有問題、很正常,因為我十年前根本沒有想過今天有榮幸站在這,更何況二十年前在擺路邊攤的時候,我唯一的希望也只有「能夠有一份溫飽」而已。

所有的目標都不是靜態,而是動態的,真正重要的是要記得「如何有方向地活在當下」。「有方向地活在當下」,那到底要如何去創造出有意義的生命?我自己會常常問兩個問題,第一:我該如何去開創自己的道路?第二:我該如何在這條道路上再幫別人開路?讓每一個遇見自己的人,都可以變得更美好。該如何去找到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呢?在講我的方法之前,想要先考大家一個問題,各位覺得這個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什麼?有人說:「是我站在你身邊,可是你……在用iPhone。」WOW,科技讓人疏離。也有人說:「可能是禮拜一到禮拜五的距離吧。」上班上課很累。可是,我發現有一個又長、又遠卻又短的距離,其實是「從知道到做到」的距離。行動吧,行動是所有問題的解答,如果你願意去行動,相信我,你一定會非常的沮喪。為甚麼?因為當你開始去觀察、發現問題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這個社會、這個時代真的是充滿許多的問題,可是請記得告訴自己「So What?有什麼關係?」,儘管有這麼多的問題,關鍵是,該如何讓我們每一個人成為答案。

最後呢,想要提醒在座所有臺大學生們,其實每年國家在每位同學身上投注了36萬左右的教育經費,在座將近一千多位就佔了三四千萬;全臺大三萬多位就佔了每年一百億預算。我常常會在想這些經費來自哪裡?有多少正是來自此時此刻正在外頭、不分晴雨彎腰勞動而流汗的人?所以記得提醒自己一件事,「菁英」和「知識分子」有甚麼樣的不同?我想,菁英是用社會的資源讓自己變得更好;而知識分子是讓自己的所學,把這個社會變得更好。祝福各位成為真正的知識分子,成為改變,讓行動看得見,謝謝大家!

ENGLISH 常見詢答 學術單位 行政組織 認識臺大 服務資源 研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