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_標題 主選單
校園焦點標題
:::

第17屆國家講座臺大教授占60%

教育部公布第17屆國家講座主持人及第57屆學術獎得主名單。臺大教授所占比例國家講座高達60%,學術獎則占3分之1,名單如下:

第17屆國家講座主持人各分科獲選名單一覽表
類科 姓名 學術專長
人文及藝術 葉國良 經學、金石學、古典文獻
人文及藝術 謝明良 中國陶瓷文化史
社會科學 石之瑜 國際關係、文化研究
數學及自然科學 熊怡 粒子物理、高能物理實驗
生物及醫農科學 鄭安理 癌症臨床及轉譯研究
工程及應用科學 王暉 微波、毫米波積體電路(MMIC)的分析與設計
第57屆學術獎各分科獲選名單一覽表
類科 姓名 學術專長
數學及自然科學 郭光宇 凝態物理、固態電子理論
吳俊傑 大氣科學、颱風動力學
生物及醫農科學 田蕙芬 內科學、血液病
工程及應用科學 吳瑞北 微波與毫米波積體電路的理論分析與設計

第17屆國家講座主持人各分科獲選名單暨獲獎理由

人文及藝術類

葉國良 專長:經學、金石學、古典文獻
獲獎理由:

一、葉國良教授精研石刻之學與經學中的禮學,學術成就卓著,頗受海峽兩岸四地及日本學界之推重。在金石學專業上,葉教授著有《宋代金石學研究》、《石學蠡探》、《石學續探》等書,不僅開發新議題,且對於金石學研究之體系與方法,做出了突破性的貢獻。在經學研究上,葉教授著有《禮學研究之諸面向》、《經學側論》,涉及經學的文本研究、經學史研究、出土文獻研究等領域,考辨精審,論證精彩,新見疊出。就中文學界而言,治研究金石學與經學不易,必須具有廣博的古文獻知識,又需講求方法與論證,還需做跨領域的思考。葉教授治學,兼而有之,故在經學研究、禮俗研究、金石學研究、文體研究各方面,相互為用,加以融合,有所開創與突破,為此一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學者。

二、由於葉教授的學術上傑出成就,歷年獲得國科會研究獎助,與研究計畫獎助,並於2008年獲得中文學門國科會傑出研究獎,2009年獲得臺灣大學胡適紀念講座,足見其研究成果獲得專業領域的推崇。此外,葉教授有三十幾年教學經驗,除於臺灣大學擔任特聘教授外,曾至香港中文大學、捷克查理士大學、泰國朱拉隆功大學、中國大陸山東大學擔任客座教授,致力於學術交流與人才培育。由此可見,葉教授對學術研究與人才培育,貢獻斐然。

謝明良 專長:中國陶瓷文化史
獲獎理由:

一、就藝術領域而言,陶瓷文化史是一門相當專精的學問,係了解過去幾千年來各地區各種民族的歷史文化最重要的器物之一,特別是在中國陶瓷與亞洲陶瓷的研究上,日本學界在國際上執牛耳地位。假如沒有各考古遺址出土的陶器,就無法斷定過去五千多年來臺灣各地區成千成百個考古遺址,都是屬於南島民族,其根據陶瓷器的形式和文飾,謝教授可以很精確地判斷來自何時何地,其研究方法令人折服。且近年來,在歐美與日本的研究實有衰退之趨,而中國大陸則有急起直追之勢。於此環境中,謝教授之研究,屢次以突破性的論述推翻舊說,奠定廣受援引之國際中流砥柱地位,實屬難能可貴。

二、此外,謝教授的學養豐富,能夠貫穿東西,並展現整合歷史文獻、田野考古檔案與各類出土資料之強大能力,重新挖掘陶瓷文明研究的新價值,使陶瓷研究之範疇,不僅只限於製作技術的討論,更具有文化史、文明史、藝術史之象徵意義。

三、茲臚列謝教授重要學術成就及貢獻:

(一)曾獲教育部學術獎,資格完全符合要求。所出版的五部專書有四部都曾榮獲臺大專書獎。

(二)其學術貢獻具有國際學術聲望和地位,深受歐美和日韓學者的推崇。他的著作廣為國際學者引用和推崇,包括歐美和日韓的相關學者。例如,美國加州大學Prof. Lothar von Falkenhauer (Dept. of Art History, UCLA) 並不輕易贊同別人的看法,卻對謝教授的學術貢獻有極高的評價,這確實很不容易。

(三)陶瓷史的研究,涉及歷史文化、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四)他對於陶瓷器年代和地點的掌握非常精確。

(五)兼有文獻考證和科學分析的長處。

四、綜言之,謝教授之治學,不但獲得教育部學術獎之肯定,更在教學與研究上,開創出一片新領域,使陶瓷研究具有成為一門結合藝術學、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之人文學科之可能性,貢獻良多。

社會科學

石之瑜 專長:國際關係、文化研究
獲獎理由:

一、石之瑜教授於2007-2010年之間為國立臺灣大學講座教授,2006至2008年歷年獲得國立臺灣大學優良學術專書獎,其在2004至2007年得到行政院國科會研究傑出獎學,91至92學年度得到行政院國科會研究獎勵費甲種。

二、石教授長期以來擔任許多重要國際學術期刊的主編或編委:例如Asian Ethnicity (2007-)國際期刊主編;國際期刊編委:Human Rights & Human Welfare (Denver 2001--); East Asia (Durham 2005--);Political Science (SSCI) (Wellington 1999--):East Asian Policy (Singapore 2009--); 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SSCI) (Denver 2007--):日文問題與研究(Taipei 2007--)等。在石教授2008年起主編的Asian Ethnicity 主編迄今共出版5年16期,有許多重要成果例如出版Mongolian Ethnic Affairs、Tibetan Studies及Chineseness Unbounded及Law and Religio-ethnic in post-New Order Indonesia 專刊。

三、石教授從2005-2012年帶領「中國學的知識社群」研究團隊迄今進行跨國口述歷史所建立的各國研究團隊,包括日本、韓國、中國大陸與香港、蒙古、西藏、印度、南亞(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蒙古、越南、寮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德國、比利時、英國、義大利、波蘭、捷克、俄羅斯等跨國團隊,共建立口述歷史文本超過150份。另外並從2005-2012年帶領「中國學的知識社群」研究團隊。至今有眾多研究成果。包括中國學的知識社群系列及中國學的歐美社群系列。

四、在國家講座暨學術獎社會科學類審議小組所委託的三位外審委員均一致極力推薦石教授為國家講座候選人。

數學及自然科學

熊怡 專長:粒子物理、高能物理實驗
獲獎理由:

一、熊怡教授於1986年取得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博士,之後任職於美國費米實驗室至2002年,2003年返國加入臺灣大學物理系的高能實驗團隊,期間曾擔任臺大物理系系主任及中華民國物理學會理事長,現任臺大物理系特聘教授。

二、熊教授最著名的工作是K介子衰變過程中直接CP(電荷宇稱)破缺的測量。透過CP破缺的機制可以了解為何宇宙中的物質遠多於反物質,因為和宇宙起源的奧秘相關,許多高能物理學家致力於基本粒子CP破缺的探索。K介子的間接CP破缺是由布魯克海文實驗室的Cronin和Fitch教授於1964年測得,他們以此成就獲得1980年的諾貝爾獎。直接CP破缺比間接CP破缺小了三個數量級,測量的困難度更高。熊教授主導的在費米實驗室進行的kTeV實驗(他擔任該實驗的co-spokesperson)首度證實K介子的直接CP破缺,他們1999年發表於物理評論通訊的論文已獲得300次以上的引用,熊教授也因而成為國際知名的高能實驗物理學家。

三、2003年熊教授以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傑出人才講座的頭銜返國服務,此講座應具有教育部學術獎的位階。首先協助臺大 實驗團隊在日本KEK Belle實驗中B介子CP破缺的測量。2006年領導臺大團隊加入大亞灣微中子實驗,去年首先以超過5個sigma的精確度測得微中子最小的第三個混合相角,這是目前全世界最精確的數據,其論文發表在物理評論通訊,僅一年即獲得300次以上的引用;因為微中子與物質的交互作用非常弱,偵測器是這超高難度實驗的關鍵,必須確定所有偵測器的反應完全一致,此極具挑戰性的任務由臺大團隊負責完成。

四、歐洲大強子對撞機的運轉及去年希格斯粒子的發現,顯示高能物理將是未來十至二十年物理領域的顯學之一,欲維持臺灣在這領域的競爭力,年輕研究人員的培育是刻不容緩的工作,以熊教授的國際聲望及高能實驗的實務經驗,必可在這方面做出重要貢獻,所以足堪獲頒國家講座的殊榮。

生物及醫農科學

鄭安理 專長:癌症臨床及轉譯研究
獲獎理由:

一、鄭安理教授為國內腫瘤內科學及癌症轉譯研究之先驅,在臺大醫院建立了「腫瘤醫學部」、「癌症研究中心」及「國家級卓越臨床試驗中心」,推動臺灣癌症轉譯研究及臨床試驗不遺餘力。他是「臺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TCOG)」之初期推動者及負責人,近年來更主導「Paul Carbone Academy for Young Oncologists and Hematologists」教育組織,已訓練40餘名年輕醫師,積極為臺灣培養癌症轉譯研究的領導人才。在臺大院內也獲多次優良教師獎。

二、鄭教授在胃淋巴瘤及肝癌都有原創的研究,成績斐然,對於B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癌症病人化療程中肝炎發作的現象、預防及治療,亦有重要的研究,迄今發表論文達275篇,且多數在頂尖的國際期刊發表,廣為相關學者引述,不但具有學術價值,且已實際改變了胃淋巴瘤及肝癌的醫療方針。此外,鄭教授主導各項跨國的癌症新藥臨床試驗,撰寫治療共識、專題綜述及教科書編章,在國際上取得領導地位。

三、綜合以上, 鄭教授在學術上成就具有的國際領先地位和對教學、教育的突出表現, 值得成為國家講座。

工程及應用科學

王暉 專長:微波、毫米波積體電路(MMIC)的分析與設計
獲獎理由:

一、王暉教授的研究專長在微波,毫米波積體電路(MMIC)的分析及設計,早期投入三五族半導體MMIC研究,回國後將相關技術應用於矽基射頻電路(RFIC)研究,獲得非常傑出的研究成果,得到國內與國際產、學、研、各界的肯定,曾獲得2009年教育部學術獎,2010年教育部國家講座,IEEE Fellow及IEEE Distinguished Lecture Award等多項重要獎項。

二、王教授近年來研究60GHZ的收發機系統晶片及最寬頻的壓控震盪器等,並積極拓展國際合作,和美國NASA,JPL, NRAQ,澳洲、荷蘭國家天文臺等,並與臺大物理系和中研院共同執行毫米波天文計畫,同時並與國內臺積電晶圓廠合作,提升MMIC產業,對我國國防、電信與經濟建設方面有傑出之貢獻。

第57屆學術獎各分科獲選名單暨獲獎理由

數學及自然科學

郭光宇 專長:凝態物理、固態電子理論
獲獎理由:

一、臺大物理系的郭光宇特聘教授為計算凝體物理的專家,主要研究以first principles方式計算固體的電子結構,主要貢獻在於凝態物理及材料科學的量子模擬及模型建構。他利用first principles計算探討高溫超導氧化銅、奈米磁性材料,過渡金屬氧化物及石墨烯。另外,他以Barry phase理論和first principles計算探究半導體的基本自旋霍爾效應,尤為重要,量子霍爾效應是電子在低溫高磁場下顯示的量子效應,整數霍爾效應和分數霍爾效應的發現已分別獲得1985年和1998年的諾貝爾獎,而自旋霍爾效應源自自旋軌道交互作用,其機制較為複雜,郭教授是該研究領域的先驅者。

二、許多論文發表在知名的學術期刊,如Phys. Rev. Lett.、Science、J. Amer. Chem. Soc.等,論文被引用次數超過3000次,衝激指數 (h-index) 33。為國際知名的凝體物理學家,亦為美國物理學會會士,曾獲國科會傑出獎三次及其他榮譽,研究表現至為傑出,足堪獲頒教育部學術獎的殊榮。

吳俊傑 專長:大氣科學、颱風動力學
獲獎理由:

一、吳俊傑教授於1993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之後到普林斯頓大學訪問, 1994年回到臺灣大學大氣系任教至今。回國之後,著手建構颱風動力研究室,進行頂尖的颱風領航研究。吳教授在颱風動力學的研究有重大貢獻,尤其在颱風路徑、雙颱風互動、及颱風與地形交互作用方面做出世界領先的研究成果。吳教授並成功領導追風計畫。

二、吳俊傑教授的重要研究貢獻如下:

(一)颱風路徑動力研究:探討如何從位渦觀點瞭解颱風運動,不僅提出斜壓對颱風運動的影響,更首度以位渦度量化評估颱風駛流與大尺度動力系統的關係。另外以位渦診斷建立雙颱風交互作用之物理架構,以瞭解雙颱風互動的過程,此研究成果為中央氣象局科技研究中心與預報中心之研發與分析團隊使用,可應用於修正其颱風路徑預報。

(二)颱風與地形交互作用:吳教授利用觀測分析與數值模擬探討臺灣地形如何影響颱風路徑、強度、眼牆結構及風雨分布,發表一系列的重要論文,包括Wu and Kuo (1999, BAMS)針對臺灣颱風研究的進展與挑戰發表具指標性的重要回顧論文,已獲115次SCI期刊論文的高度引用。吳教授並研究2005年海棠颱風登陸臺灣前產生之特殊打轉移動路徑動力機制,首次針對颱風與地形交互作用所引起的狹道效應(channel effect)提出完整的動力解釋。

(三)追風計畫:吳教授自2002年起擔任國科會「颱風重點研究」總主持人職務,成功領導國際颱風飛機觀測實驗(DOTSTAR;追風計畫),同時使用及發展高解析度的數值模擬及同化模式,改善數值模擬的結果。透過數值實驗設計與深入的動力分析, 針對有關颱風移動、強度演變、降雨及颱風-環境、地形/颱風-海洋交互作用的動力原理提出突破性的詮釋。DOTSTAR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備受肯定。

三、吳教授曾獲得中研院年輕學者獎(2001)、兩次國科會傑出獎(2007, 2009),其追風計畫被列入國科會50週年「50科學成就」(2009)。

生物及醫農科學

田蕙芬 專長:內科學、血液病
獲獎理由:

一、田教授為白血病研究及治療投入數十年,自早期的細胞遺傳學工具,尤其是分析白血病染色體變異,所歸納的各種變異形式,極具價值,已成為臨床治療的一部份。是世界上研究白血病研究者的先驅領導者之ㄧ,在血液學界的貢獻是相當卓越的。

二、近年來田教授更運用分子遺傳學的技術,配合大量白血病病人之資料庫,發現多種突變基因如IDH, PHT等之臨床診斷、治療的涵義。而在NPM1基因以及融合RNA,更有創新的機轉研究,已進入細胞及轉殖基因小鼠的模式。她對於NPMI的研究更是為WHO在此領域建立了一個新的典範,這著實的說明了的研究的高度貢獻。其研究為臨床及基礎醫學緊密結合,實際應用的典範,大幅的提升血癌及淋巴癌之診斷精確率。

三、田教授訓練的人才亦成為各醫學中心領域的領導人,著作等身,為人謙和,時為醫學界之模範。她對於血癌及淋巴癌的研究值得授予此項榮譽。

工程及應用科學

吳瑞北 專長:數位學習
獲獎理由:

一、吳瑞北教授專研電磁系統計算法,模型化分析與設計,發展出國際知名的變分計算法,並著手基本電磁波研究,在收發機模組整合,電子構裝及電磁場數位計算等領域,尤其在「系統構裝」理論與技術做出傑出的貢獻。

二、吳教授學術成就獲得國際同儕的肯定,獲得IEEE Fellow,並擔任IEEE MTT及IEEE Advp二期刊的副總編輯,及多次爭取學術國際會議在臺舉辦,如2013 URSI國際無線電聯合會等,曾擔任國家高速電腦中心主任、國科會企劃處處長及現任資策會執行長,任重道遠,發揮其領導能力。

三、近年有鑑於無線電科學與技術在日常生活應用上,已成為 無所不在的要項,國內需要大量的相關人力,乃積極推動「電磁產學聯盟」結合國內重要廠商與大學密切合作,促進國內國防、電信與經濟建設的研發與就業機會,值得特別鼓勵與支持。

ENGLISH 常見詢答 學術單位 行政組織 認識臺大 服務資源 研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