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綿綿是最適合播種的時候,以臺大為品牌的良質米「臺南 16 號」, 2015 年 3 月 7日上午將由臺大校長楊泮池率領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長徐源泰及農藝系師生,在臺大試驗農場插秧,並舉行敬天儀式,祈求風調雨順。
臺北都會區寸土寸金,要留有農地耕作相當不容易,但在臺大校園內農業試驗場仍努力維持教學研究示範用途的農地,更是相當珍貴;臺大生農學院表示,我國自古「以農立國」,現今由於全球氣候變遷對糧食的生產與供應造成明顯的威脅,作物科學的研究及發展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臺灣大學農藝系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在這塊土地,發揮最大的影響力,培育作物科學研究及實際應用的人才,確保國人糧食安全及農產需求,致力全球農業環境之永續發展,引領新世代的農業發展。
生農學院表示,本校農藝系的研究發展重點目標之一為配合分子育種技術開發高品質的作物品種,朝向精緻化農業,提昇農產品產值;以及各種耐逆境作物新品種,提高作物對於抗蟲性、抗病性、耐旱性、耐高溫等特性,以及容易以低肥料、低人力投入、節水等制度栽培,使臺灣邁向永續農業之國度。
因此,本校農藝系的師生與臺南區農業改良場一起合作朝向良質米的育成,改良場的陳榮坤副研究員負責水稻的人工授粉、田間栽培管理,而本校農藝系林彥蓉副教授和研究生陳正昇先生負責實驗室的工作,以基因型快篩的選拔方式,精確篩選具有重要農藝性狀的植株,在短短的 5年半,僅是傳統育種所需的時間的一半,育成一個優良質米的水稻新品種,於是命名為「臺南 16 號」,是臺灣第一、也是目前唯一的一個以分子育種育成的作物品種。良質米稉稻「臺南 16 號」的米粒外觀晶瑩剔透,米飯富有光澤及彈性口感,極具有市場競爭力。
生農學院院長徐源泰表示,本校追求學術上之卓越成就,亦對於技術轉移、創業輔導之開發不遺餘力。值此之際,為振興稻作產業,發展本校生農學院特色,並與產業接軌,因此,臺大農業試驗場將以「臺南 16 號」為本生產臺大農場品牌米並與企業共創品牌,成為本校另一個農產品行銷之亮點。秉持著臺灣大學的利他精神,生農學院、農藝系以產官學的合作的模式,共創精緻化的永續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