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臺大應力所教授李世光榮獲美國國家發明家學院院士
本文第一作者陳偉民博士(圖左)與Benjamin Chen 教授(中)以及李心予教授攝於UTSW
臺大生命科學系教授李心予透過國科會「補助任務導向型團隊赴國外研習計畫 (龍門計劃)」與德州大學西南醫學院放射腫瘤科的Benjamin Ping-Chi Chen博士組成跨國研究合作團隊,發現當細胞遭受氧化壓力時,位於粒線體的「能量開關」會暫時壓抑能量生成的功能,並且清除細胞內的活性氧化物質以幫助細胞存活。
粒線體是細胞中的胞器,負責生物能量的產生。當粒線體功能受損時,會導致能量生成的缺陷,進而影響細胞功能,更有可能造成細胞凋亡。有研究顯示,粒線體功能障礙可能與糖尿病、神經退化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和肌肉萎縮等等疾病有關。也有研究指出,粒線體標靶藥物也可能作為未來癌症治療的曙光。研究團隊指出,粒線體類似於細胞中的發電廠,除了提供電力外,也必須要有適度的調節、保養以降低發電同時帶來的安全風險。當粒線體生產能量時,也伴隨著產生氧化壓力的風險。當氧化壓力累積過多時,便有可能造成細胞凋亡,進一步引發許多生理疾病。因此,當細胞累積過多氧化壓力時,粒線體會透過調控能量貨幣ADP以及ATP的交換速率,以控制電子傳遞鏈和ATP合成酶的效率,以降低生產能量所伴隨的風險。待細胞中到氧化壓力被有效清除或控制後,再重新回到正常的能量生產效率。
此篇論文更發現DNA-PKcs (DNA protein kinase catalyst subunit, DNA依賴性蛋白激脢催化亞基) 的磷酸化是作為控制此ADP以及ATP交換速率的「開關」。以往的研究中只知道DNA-PKcs是修復DNA雙股斷裂時的重要蛋白質,而此篇論文發現此蛋白質在粒線體的全新角色。研究團隊也提出在接下來的研究中,也會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著重探討DNA-PKcs在粒線體上的是否形成與以往已知不同的蛋白質結構,進而開發能夠調節粒線體生產能量效率的小分子藥物。
研究團隊成員包含陳偉民博士(論文第一作者)、江瑞中博士以及李心予教授及跨國團隊德州大學西南醫學院的Benjamin Ping-Chi Chen博士團隊組成,成員學術表現皆相當傑出且合作無間。
研究成果已於2023年2月2日發表於The EMBO Journal:https://doi.org/10.15252/embj.2022112094
當期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