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_標題 主選單
校園焦點標題
:::

推動博雅全人教育 重塑大學教育核心
臺大通識課程改革計劃成果回顧

 面對21世紀全球化時代多元繁複的新局,狹隘的專業訓練已難以培育學生反省、處理眾多複雜且深刻問題的能力。大學通識教育的內涵,在於培育大學生較為廣博、均衡的學習內容,引導並啟發學生對於其他學科的多元興趣,進而培養宏觀的知識基礎和獨立思辨的能力。

通識教育:全球化時代大學教育的核心

 為因應學術發展趨勢,臺灣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自民國93年起,執行為期一年的「臺灣大學共同與通識教育改革研究計畫」,廣泛收集國內外著名大學共同與通識教育的實施經驗,同時參考全校師生意見後,審慎規劃適合本校共同教育、通識教育的課程架構與內容,最後決定採取「核心課程」(Core Curriculum)模式,並提出完整的《臺灣大學共同與通識教育改革之研究計畫報告書》,成為臺大通識教育改革方案重要的參考依據。

 「核心課程」模式為目前國內外各主要大學通識教育發展之主要趨勢,特色在於「共同科目通識化」,通識課程除了學分數增加、重要性提昇,涵蓋範圍更遍及「文學與藝術」、「歷史思維」、「哲學與道德思考」、「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物質科學」、「生命科學」、「邏輯、量化分析與數學素養」、「世界文明」等八大領域。「全人教育」與「博雅教育」的理念,貫穿全新規劃的通識課程,目的在陶冶臺大學生素養,並且達到「建立人的主體性,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並與人所生存之人文及自然環境建立互為主體性之關係」的通識教育目標。

 核心課程設計方面,則充分反映各領域知識之發展,幫助臺大學生由多元的學科觀點與方法掌握完整的知識,並且促進不同學術領域之對話與融合,打破不同學科間專業本位的教學思維,在教學資源整合與學術視野擴展方面,具有積極的推動效果,有助於拓深學生的本土文化資源,開展其全球視野並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能力。

教學助理制度—溝通師生的橋樑,協助課程的推手

 為了有效實施「核心課程」,並提昇通識課程品質,臺大自94學年度起即開始實施「個別型通識教育改進計畫」,分為「有小組討論課規劃之課程改進計畫」與「無小組討論課規劃之課程改進計畫」兩類。

 「有小組討論課規劃之課程改進計畫」為落實「小組討論」,建立「教學助理」(Teaching Assistant, TA)制度,教學助理由研究生擔任,帶領修課同學深刻瞭解授課內容與指定閱讀資料。

 藉由每學期至少10次密集的小組討論,訓練同學充分表達、溝通、辯論,以及獨立思考、理性分析的能力。「無小組討論課規劃之課程改進計畫」的教學助理,除協助老師準備教材、上網與學生互動、批改作業外,尚須協助與學生面談討論等教學輔助工作。

 教學助理的設置除了可以協助教師教學之外,也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讓學生對於課程有更為完整的了解與興趣,透過每學期「主持人座談會」、「教學助理研習會」與「期末成果發表會」的觀摩與交流,臺大通識課程已逐步建立優秀的師資及教學助理團隊。

【資料提供:陳永芳教授】

│1│2下一頁
『物理與人類文明』課堂中
小組討論為臺大通識課程改進計劃中重要的一環,鼓勵修課同學參與討論,學習成效大為提昇。圖為臺大同學在『物理與人類文明』課堂中進行討論的實況。
ENGLISH 行政組織 認識台大 服務資源 研究發展 常見詢答 學術單位